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張弛有度,文武之道——簡述我國古代射禮

張弛有度,文武之道——簡述我國古代射禮

鄉射禮圖·吳澤浩繪 「 ”射”作為六藝之壹,是古代男子必備的技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射禮在中國古代諸多禮儀中,不僅是選拔勇武有力人才的方式之壹,還兼備著禮儀教化的重要功能。 古代的「 ”射”,分為「 ”文射”和「 ”武射”。武射以「 ”武”為核心,以軍事作戰和射獵為主要目的。而《儀禮》中所講的則是以禮儀教化為主要功能的「 ”文射”。其中,文射又可分為大射禮,鄉射禮等類型。鄉射禮是州長於春、秋兩季以禮會民而舉行的儀式,在保存了「 ”田獵之射”形式的同時,又「 ”飾之以禮樂”,將其改造成富有哲理的「 ”弓道”,強調身心與體魄的和諧。 《左傳》雲:「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射禮與原始的軍事密切相關,所以統治者們都非常重視射禮。射禮本身還對射者的品德修養做了很強的要求。《儀禮》強調「 ”持弓矢審固”,通過人射箭的動作、對目標的鎖定等來加強對射者品行的修煉。射者不僅要做到身體端正、心平氣和,還要做到輸射後「 ”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從身、心兩個方面來磨練自己的技藝,並由淺到深,逐步提升自己的品德修養。 《禮記·射義》雲:「 ”故明乎其節之誌,以不失其事,則功成而德行立,德行立則無暴亂之禍矣。功成則國安。”古人將射者品行、射禮儀體、國家祭祀聯系在壹起,這使我們聯想起了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射禮就是修身的壹個過程,將對貴族子弟人格培養的要求註入到射禮之中,「 ”內誌正、外體直”,進而選拔符合要求的助祭者,實現鞏固統治、天下太平的目標。 射禮中還註入了許多道德教化的因素,它與冠禮、昏禮、喪禮等直接標誌人生進程的儀式不盡相同,具有更強的表演性。如《射義》雲:「 ”射者,所以觀盛德也。”《射義》中還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在矍相演習射禮的場面。孔子等人將射禮作為壹個特殊的舞臺,通過儀式性的表演,表明了人們追求仁義孝悌的渴望,並借此展現了人的禮儀風範和道德之美。 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射禮因其獨具壹格的表現形式和特有的道德教化功能,在中國諸多禮儀中如壹顆耀眼的瑰寶,靜靜綻放著華夏人文體育精神的魅力。 射禮作為壹套完整的禮儀體系,其形成必然不是壹蹴而就的。周朝統治者制定周禮維護宗法分封制,射禮的儀制在此時已十分規範。但規範的得來卻是經歷了很長時間。 在舊石器晚期,我們的祖先已經發明了帶有壹定原始性的弓箭;新石器時期,制作弓箭的技藝又有了長足的發展。而此時射箭的目的是狩獵和震懾敵對部落,以解決食物供給和安全問題,完全沒有射禮的痕跡。但早期時代弓箭的演變升級為射禮的正式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 完整的射禮具有教化人心、鞏固統治的功能。隨著生產力水平提高,射箭不再以生產為目的,而是為了迎合統治者加強統治的需求,所以射禮的具體形成時間應該是在國家產生之後。而且從歷史發展規律上分析,射禮的具體產生時間應是夏代。《墨子》中的「 ”古者羿作弓”,《孟子·告子》中「 ”羿之教人射,必誌於彀(gòu)”,許多傳世史料都證明了後羿擅長於射箭。這都從壹個方面告訴我們,夏朝在射箭方面有了新的發展,很可能初備了射禮的基本形態。 再到殷商時期,大量出土的甲骨文、金文證明了射禮在這壹階段有了進壹步的發展。趙紅紅在《射禮補釋》中寫道:「 ”據甲骨文金文的記載,殷商射禮的儀制已具有類似於周代射禮中的納射器、乘矢、再射、三射的‘子入弓’‘丙弓’‘遲弓’‘疾弓’等節目。”鑒於甲骨文金文簡單凝練的記述特點,實際中的射禮儀式應該更加完備。 到了周代時,統治者繼承了夏商的大致,又依據現實要求進行添補。尤其是周公治禮作樂,使得完整的射禮最終形成,射禮的發展也趨向穩定。總的來說,自夏至周射禮的發展由淺至深,規模逐漸擴大,儀制也日趨細化。  《禮記》雲:「 ”禮者,因人情為之而節文。”射禮在朝代更替中得以保存,而且其形制也不斷進行調整和發展。如《北史·張普惠傳》記載:「 ”乞至九月,備飾盡行,然後奏《貍首》之章,宣矍相之命。” 經過多個朝代的修整,射禮在唐宋時期又有了新的改變。這個階段最明顯的特征就是禮儀隨局勢的變化而變化。在結束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混亂後,為鞏固來之不易的穩定,唐朝前期的統治者尤為重視射禮中的大射禮,將其劃為了軍禮系統,賦予了儀式更多軍事意義。而舉行於鄉間的鄉射禮則顯得沒那麽重要。唐玄宗時期,唐朝達到全盛,具有軍事意義但不具備實用功能的大射禮,地位日益下降。等到宋朝仁宗時,雖將大射禮納入《因革禮》,但並未具體實施,反而地位被舉行於君臣間的宴射禮所取代。從當時的背景來看,宴射禮更有利於調和君臣、宗室之間的關系,作用比儀式性的大射禮更大。鄉射禮由於地位並不突出,它的舉行受時局的影響更大些。如後代有文獻記載「 ”蓋樂律自宋仁宗時始省去坐、立二部,及堂上、堂下之分。南宋諸儒,又以舊樂加平減之制,無高上、高尺之律,於是所用者惟中和韶樂。”宋王禹偁《射宮選士賦》更是載有:「 ”煥乎得矍相之義,洋然有闕裏之儀。” 明代的射禮繼承了前代的大致,既沿用宋朝樂制,還繼承了在射禮之前先舉行鄉飲酒禮的習慣。但隨時代的發展,射禮的作用逐漸減弱。「 ”明初之制,猶行射禮於頖宮。迨其中葉,此禮遂廢。”(《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頖宮禮樂疏》)可見自明中葉後鄉射禮逐漸開始退出歷史舞臺。 射禮的發展歷經千年,蘊含著中國傳統的禮法觀念和強烈的宗法德育思想。當射禮從壹種技藝上升為文化時,我們不僅要從純熟的技藝下,感受古代體育運動的澎湃,更要從其中去領略上千年禮儀帶給我們的道德感動。 作者:郭雲鵬 許曉帆 王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