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閻崇年是誰?

閻崇年是誰?

閻崇年

閻崇年,漢族,1934年4月生, 山東省-蓬萊市人。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 著名的歷史學者。研究滿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倡議並創建第壹個專業滿學研究機構——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北京滿學會和北京滿學研究基金會。倡議並主持第壹屆和第二屆國際滿學研討會。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津貼。《努爾哈赤傳》獲北京市和中國“光明杯”優秀學術著作獎、全國滿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古都北京》獲中國文化部最佳圖書獎、法蘭克福和萊比錫國際最佳圖書榮譽獎。先後到美國、日本、蒙古、臺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講學,多次出國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7年撫順市社會科學院院長傅波介紹,閻崇年是撫順的“榮譽市民”,撫順市市長劉強為他頒發的證書。

《新京報》報道閻崇年曾經當過中學老師,所以講解過程中深入淺出。

論文集有《滿學論集》(民族出版社1999年出版)、《燕史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出版)、《袁崇煥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出版)、《燕步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出版)***四部;專著有《努爾哈赤傳》(北京出版社1983年出版)、《古都北京》(中、英、德文版)(北京朝華出版社1987年出版)、《天命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出版等十六部)、《中國歷史大事編年·清代卷》(北京出版社1987年出版)、《中國都市生活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出版)。主編學術叢刊《滿學研究》第壹至六輯和《袁崇煥學術論文集》、《戚繼光研究論集》等十壹部。先後發表滿學、清史論文二百五十余篇。

在《百家講壇》播講過《清十二帝疑案》和《明亡清興六十年》。

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上以《正說清朝十二帝》引起關註的北京學者閻崇年,對於自己成為《百家講壇》走紅第壹人,閻崇年把成功首先歸結為選準了切入點。他說,《正說清朝十二帝》之所以受大家歡迎,最主要的原因是滿足了讀者對歷史知識的需求,這種需求不是短期的。《正說清朝十二帝》的成功關鍵在於找對了切入點,“比如講鹹豐,我把太平天國作背景,然後從鹹豐的幾個錯誤講起,45分鐘6個錯誤講不完,於是我就選了3個錯———錯坐了皇帝寶座、錯離了皇都北京、錯選了顧命大臣,開場就吸引了大家。”

其次是客觀評價清朝歷史。閻崇年說,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來自港臺的戲說歷史之風盛行,對於歷史,人們弄不清哪些是真的、哪些是編的,哪些是正說、哪些是戲說。正因為如此,他的演講才會受到讀者的歡迎。

此外,講座要學電視劇制造懸念。閻崇年說:“在節目中,編導從我開始加入了懸念。以懸念隔斷、牽引,使《百家講壇》不再平鋪直敘。”閻崇年認為,“清朝十二帝疑案”之所以成功,壹是目前清宮戲熱播,老百姓已不再滿足於戲說,希望能了解歷史的真實;第二個原因就是壹個“疑”字。《百家講壇》的編導們在節目編排上設置層層懸念,又壹個個解開,在後期制作上配以扣人心弦的音樂,緊扣觀眾。閻崇年還分析說,除了懸念,他還在演講中加入了歷史故事、邏輯綜合、理論分析。

閻崇年:拂去清史迷霧

閻崇年:清兵入關擄掠,很難說悲,也很難說喜

晶報:您說過明亡清興這60年是個天崩地解、山谷陵替、格局劇變、悲歡離合的年代。袁崇煥冤死、李自成入京、吳三桂降清、多爾袞入關,壹幕幕慘烈的場景令人目不暇接。如果把這60年比作壹場大戲,您認為它在歷史上是悲劇還是喜劇?

閻崇年:我剛錄完的壹講《明亡清興六十年》裏談到皇太極5次帶兵殺入關內。其中有壹次就擄掠“人牲97萬頭”,把中原百姓與牲口放在壹起計算。這對於當時新興的清政權來說當然是喜劇:擴大了影響,為入關增加了經濟基礎;對中原百姓來說肯定是悲劇: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歷史是在多維中發展的,很難說悲,也很難說喜。

以“戲說”取勝的清宮戲,迎合了大眾的娛樂訴求,但誤導了人們,特別是青少年對真實歷史的認識,引發了嚴肅歷史學家的集體憤怒。清史專家閻崇年在央視大開講壇,雖然他大肆美化滿清統治,但也廓清了人們對清史認知的迷霧……

閻崇年對清史的研究從康熙《清聖祖實錄》開始,陸續發表了《滿學論集》、《燕史集》等論文集,專著《努爾哈赤傳》等,同時發表滿學、清史論文250余篇。

他認為,順治、康熙、乾隆雖然個個是滿清皇帝,現在卻都是娛樂大眾的主兒,看多了熒屏上的清宮戲,大家自然關心這“戲說”、那“戲說”到底有幾分真?

閻崇年就拿“康熙微服私訪”開說:“康熙微服私訪,壹、絕無意識;二、絕無必要;三、絕無可能。”閻崇年解釋,“微服私訪”是現代人的意識,清朝皇帝,絕對有壹身皇族的傲氣,不屑和平民百姓為伍,看看末代皇帝-溥儀《我的前半生》就知道了,那絕對是貴為天子,睥睨下人,要說和壹般老百姓勾肩搭背,那絕對不可能;再說,康熙皇帝不需要微服私訪,因為他有壹個“密折”制度(就是秘密報告),通過密折,康熙就能知道壹切。

就著這話題,閻崇年又順便給民間盛傳的幾段“野史”辟謠:壹是多爾袞與孝莊皇後的“私情”,民間說法,在孝莊還是莊妃的時候,多爾袞就多次在她的寢宮過夜,連順治皇帝都是他倆的私生子。

閻崇年說:“莊妃和皇後、其他妃子住的地方像個四合院,東邊屋裏能看見西邊窗戶,多爾袞要是來了還過夜,那多少雙眼睛得盯著?這壓根不是戲說,是胡說。

再壹個,就是少年康熙與孝莊侍女蘇麻喇姑的“戀情”。民間說蘇麻喇姑是康熙的初戀,也是他壹生唯壹真愛過的女人,包括歷史正劇《康熙王朝》裏也把蘇麻喇姑描繪成壹個只比康熙大幾歲的妙齡姑娘。閻崇年說:“孝莊出嫁的時候是14歲,蘇麻喇姑是她陪嫁的丫頭,大概十二三歲吧;康熙是孝莊的孫子,也就是蘇麻喇姑的孫子輩,和蘇麻喇姑至少差了三四十歲,這兩人還能愛得個死去活來?”

閻崇年在他的《正說清朝十二帝》壹書中堅持了“五說”———正、細、慎、通、新。正說,民間流傳很多康乾江南私訪的說法,事實上清帝沒有下江南私訪過;細說,講到光緒死,怎麽死的,病死害死還是毒死;慎說,正確傳達傳遞歷史信息;通說,既肯定康熙的歷史貢獻,又講細節引人入勝;新說,講出新見解來。正是這樣,閻崇年把壹部清十二帝正史講得如同評書壹般出彩,把壹大批受戲說清宮戲影響的人們拉回到敬畏歷史、珍重歷史的軌道上。

近年來,閻崇年多次應邀赴美國、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香港特區等地學術機構或高校講學。

附:閻崇年語錄:

1.智者受到庸人的嫉妒

勇者受到敵人的仇恨

廉者受到貪人的不滿

2.天合

地合

人合

己合

3.像漁民壹樣勇敢

像農民壹樣務實

像商人壹樣機變

4.歷史應當受到敬畏,為什麽要敬?因為吸取前人經驗會得到寶貴的智慧,為什麽要畏?因為重蹈前人錯誤要受到歷史的懲罰”。清朝歷史既有過恥辱,也有過輝煌,我們既不能忘卻歷史的恥辱,也不能抹煞歷史的輝煌,清朝興起與強盛的重要的經驗,就是“合”,國家合,民族合,這是清朝興盛的主要經驗,也是清朝興盛留給後人的歷史寶鑒。

5.我們從中國歷史長河來看,清朝歷史以後影響大的有三點:第壹點,奠定中華版圖。因為現在中國的版圖基本上是清朝前期奠定的。第二,多民族統壹。清朝康熙皇帝時候說長城沒有用了,用不著修長城,民族關系好了幹嗎修長城。第三點,傳承中華文明,我們中華文明幾千年沒有間斷,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文明中斷了,中國文明沒有中斷。如果清朝皇帝下壹個命令,全國都必須學滿文,全國必須說滿語,全國科舉考試不考《四書》、《五經》了,壹律考滿文,情況又不壹樣。

6.歷史學家最重要的品質第壹是誠,真誠的誠,對歷史必須老老實實、誠誠懇懇,盡量按照歷史原貌,盡量少摻雜個人壹些偏見,公正、真實壹點點把歷史轉遞下去,第壹是誠。第二是敬。對歷史的經驗要敬,對那些教訓也要敬。

7.也有故事,離現在不遠不近,材料還比較多,也可以編,所以清朝的電視劇、歷史劇比較多。那就是戲說,戲說也不為怪,人家演戲嘛,就是演戲人物可以塑造,情節可以編造,編得有戲,所以戲說的電視劇、戲劇不足為怪,不可能像實錄那樣壹板壹眼地說,就沒人看了,就不是戲了。因為戲劇、電影本身是個藝術形式。歷史不是,歷史就是歷史,是兩個不同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