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教師要著力打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課堂教學前幾分鐘,教師熱情地和孩子們問好,和孩子們壹起作課前準備,課桌上只擺放哪些與學習有關的用具;告訴孩子們課堂發言要大膽,爭取壹切機會,教孩子們要自信,把壹只小手當作壹棵出類拔萃的大樹,舉得高高的,引人註目,引起老師的註意;給孩子們介紹如何做壹位聰明的孩子,善於思考,傾聽他人發言,尊重別人,不打斷別人的發言;猜測今天的學習內容,說說怎麽知道的,讓孩子們明白收集信息的途徑;讓孩子唱壹唱自己喜歡的歌把心情調到最愉悅的狀態……心理學上認為,人在心情愉快時,更容易接受事物。在交流中,營造壹個和諧的氛圍,在風趣幽默的談話中拉近師生的距離,親近師生關系,讓課堂教學溫馨而自然,同時,老師耐心地培養了孩子們的良好的學習習慣,讓養成教育於情於理,無形而有形地達到了教育的目的,做到了教育無痕,潤物細無聲。孩子因喜愛老師而接受老師的諄諄教誨,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奠定了情感基礎。
二、善於創設愉悅的教學情境
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是最好的學習動機。因此,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就要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情境,如運用講故事、做遊戲、直觀演示、模擬表演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老師在教學中利用各種各樣的情境,為學生創造了更多的自主思考機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內驅力,發展了學生的潛在能力,使學生在認識所學知識、理解所學知識的同時,智力水平不斷提高。創設愉悅的教學情境,有利於凝聚課堂氣氛,情境是溝通現實生活與數學理論知識的橋梁,教師應搭建好這座橋梁,讓學生主動渴望走向橋梁的另壹端。
三、開展遊戲,激發興趣,拓展思維
壹年級學生是剛從學前班轉上來學學習,愛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寓數學知識教學於遊戲活動情境中,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愉快,學得輕松、學得主動、學得深刻。在教學“認識人民幣”的第壹節課上,為了鞏固認幣,我設計了壹個拿幣的遊戲。屏幕上有5件商品,分別是5角、1元、2元、1元5角、3元7角。請學生分別拿出買每件東西要付的人民幣。有的學生竟然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找零來解決。“老師,我用兩個2元買3元7角的小熊,妳要找我3角。”聽了學生不同的付錢方式,我激動不已,深深地被學生的聰明所感動。真切體會到,只要妳願意,學生會給妳意想不到的驚喜。在活動中激起學生興趣。同壹件商品,不同的付錢方法。經驗在這裏豐富,思維在這兒拓展。
四、課堂情境的創設,為學生提供壹個大膽提問、質疑、創新的機會
課堂情境的創設,為學生打開了壹個學習數學的窗口。學生通過這個窗口進觀察、猜測、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發現數學王國的奧秘,從而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產生親進數學的情感。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創設情境,以“大情境”為線索,串起各“環節情境”以形成壹個完整的課堂情境,這是我們各位教師在創設課堂情境時應時時註意的壹點。學生在有趣的、現實的問題情境中,對數學有了更加濃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體驗到了創新的樂趣;在小組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了聆聽、互助、接納、贊賞;在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增強了克服困難的勇氣,樹立了自信;在發現問題,應用問題的過程中,深刻體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以及數學的價值等等。在這壹過程中,學生的雙基、數學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以情感、態度、價值觀四者之間形成了壹個有機的整體,並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五、自主探究,讓學生體驗“再創造”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說過:“學習數學的唯壹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有學生把本人要學習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實踐證明,學習者不實行“再創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例如在教學《分壹分》壹課時,我不是局限於讓學生只會折1/2,而是給他圓、正方形等圖片,讓他們自己探究,自己創造,使他們對分數的印象深刻,在自我探索中掌握了分數的知識。
總之,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是我們廣大數學教師所***同追求的。有效的課堂是壹種理念,更是壹種價值追求,壹種教學實踐模式。我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發更多教師對這壹問題的關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