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橫、豎、橫、豎、橫折鉤、橫、橫
青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字(常用字) ,讀作qīng。此字最早見於西周金文 ,其本義是藍色、藍色礦石或草木的顏色,後延伸至綠色、黑色,又可形容茂盛或年少的樣子。
在古人五行說中,木為東方之行,木是青色的,所以青是東方之色,用“青”可以表示東方義。其義又可延伸至青綠色的草、未成熟的農作物和竹簡等。
字源解說:
“青”字始見於西周金文,早期金文 由“生”和“井”構成。從“井”,可能表示礦井;以生為形,取草生於地的意思,比擬這種從礦井采掘出來的礦物如草壹般青蔥。“生”和“井”也有表音的作用。
周代中期金文下部或寫作“丹” ,這是因為金文中的“井”與“丹”字形相近。這個字,由上“生”下“丹”兩部分組成。以“生”表音,以“丹”表意,是形聲字。“生”“丹”合而為“青”,本義是草木的顏色(借“丹”來表示顏色之義)。
“青”字發展到秦代小篆( 階段,還是以上“生”下“丹”為形體,大致和金文 差離不遠,但隸變以後,在漢隸裏的“青”字 ,上部的“生”已訛變為“?”;而發展到楷書時,“青”下部的“丹”也已訛變為“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