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青,澗水藍,阿裏山的姑娘美如水啊,阿裏山的少年壯如山。啊……”這是壹首風靡海峽兩岸的著名歌曲,也是鄧麗君的“看家歌”之壹。上世紀80年代初,其又由歌唱家朱逢博在大陸首唱;香港的奚秀蘭在1984年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上演唱它後,此歌即傳遍大江南北。田震在其專輯《水姻緣》裏收集了這首旋律優美的歌,註明是“高山族民歌”。其實這首歌不是從臺灣阿裏山高山族采風來的。這首1950年在臺灣完成的第壹部國語電影《阿裏山風雲》中的主題歌,實實在在是於1948年上海國泰電影公司開拍的《阿裏山風雲》攝制組在大陸揣擬臺灣地方風韻而創作的。
該歌的詞作者是四川人鄧禹平,譜曲者是影片《阿裏山風雲》導演之壹——浙江人張徹(另壹位導演是四川人張英)。首唱者是該片女主角、四川人張茜西。
1948年,上海國泰電影公司迫於電影市場競爭激烈,另辟蹊徑由張徹、張英聯合導演,拍攝張徹編劇的《阿裏山風雲》。這是壹部以臺灣風光為背景的電影。男主角由藍天虹飾演高山族酋長,女主角由張茜西(藍天虹之妻)飾演高山族姑娘於娜,鄧禹平飾演平地青年。攝制組計劃先在上海攝影棚內拍內景,然後去臺灣拍外景,再回到上海做後期完成全片。因為要把這部電影的帶臺灣地方特色的歌在上海先期錄音後,才能帶去臺灣外景拍攝時放聲供女主角唱歌對口形用,為此難壞了兩位導演。1945年抗戰勝利,臺灣從日本帝國主義手中光復過來才幾年,大陸還缺乏介紹臺灣風土民俗的資料,創作這首歌無所依據。張徹知道演員鄧禹平(又是詩人、畫家)很有天賦,於是動員鄧作詞。
鄧禹平抗戰勝利後才從巴蜀盆地走出夔門來到上海,根本未去過臺灣,遑論阿裏山,這下著實為難。張徹急中生智啟發鄧說:“我們都沒去過也沒見過阿裏山,但妳們那‘難如上青天’的故鄉不也是山清水秀嗎!妳可以從家鄉景色,詩仙、詩聖的華章中得到啟發呀!”女主角張茜西向鄧介紹重慶的塗山字水、南北溫泉,張英更是向大家介紹他的家鄉有壹個久負盛名的小西湖及湖畔鐘秀山之湖光山色……鄧在追憶巴山蜀水和那裏的鄉情民俗時,終於找到了靈感,在激情中寫下歌詞。歌詞簡潔明快,貫穿著阿裏山、日月潭人文秀色、旖旎風光精髓的壹根紅線。才華橫溢的張徹在啟發鄧禹平時,也從張英、張茜西介紹“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嘉陵(江)水清透”中,理清思路,為歌詞譜上了歡快、亮麗的曲調,大家壹聽便拍手稱快。此歌遂被張英、張徹命名為《高山青》,拿到錄音棚,由女主角張茜西歌唱,進行先期錄音。
當時上海物價飛漲,拍攝經費非常緊張。攝制組匆匆拍完內景後,於1949年初,攜帶鋼絲錄(放)音機、攝影器材等渡海來到臺灣拍完外景。這時上海已經解放,返滬非常困難,攝制組困在臺灣動彈不得。在上海已拍攝完鏡頭的底片按制片工藝流程,應該全部保留在洗印廠,不能帶到外景地。兩位導演不甘心功敗垂成,經過多方面努力,由臺灣民營萬象影業公司接納,重拍在上海已拍過的鏡頭,然後完成了全片制作。1950年,它得以在臺灣上映,與觀眾見面。這是中國電影史上從大陸開始而完成於臺灣的國語故事片。此片演職員還有吳驚鴻、李影、崔冰、井渺、蕭湘、魏平澳等,制片為徐興夫。
鄧禹平筆名雨萍、夏獲,四川三臺縣楊家溝(今東風鄉)人,1924年出生。他在三臺縣初中、潼川高中學校時就愛寫作、辦壁報、詠詩作畫。1944年他去重慶考入中央電影攝影廠演員劇團,曾經與舒繡文、白雲***同參加了《血濺櫻花》電影的拍攝。抗戰勝利後,他隨廠至上海。鄧禹平赴臺灣後寫過很多歌詞、詩集、電影劇本,主辦過壹些刊物。1981年,《高山青》的詞作者——四川詩人、畫家鄧禹平榮獲臺灣詩詞最高獎——金鼎獎;當初的努力終於有了回報。1982年,他出任臺灣中國文藝大學教授;但是,他直至1983年,才在臺灣知名作家林海音先生幫助下登上壹生夢寐以求的阿裏山。他在1985年病逝於臺灣前,還壹直念念不忘要回到家鄉看看久別的雲臺山、涪江和親人。“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啊,綠水圍著青山轉”,病逝客地的詩人只能借助他的歌飛越海峽,回到生他養他的故土。
張茜西,1929年生於重慶市較場口百子巷。抗戰時,她參加了郭沫若關懷的“孩子劇團”;抗戰勝利後,參加國泰電影公司,為張徹慧眼識中,遂成為《阿裏山的姑娘》女主角於娜,並因主唱《高山青》壹舉成名。這部在臺灣票房極高的影片更成為張茜西成名作。她因此片榮獲臺灣電影第壹屆“金馬獎”。以後她多次在話劇舞臺演出,參加過壹些影片的拍攝,多次赴東南亞作文化交流。上世紀70年代,她定居香港後,定名為張茜茜,辦過制片公司又從事寫作。改革開放後,她屢次回到故土重慶、成都探親。1985年抗戰勝利40周年,重慶舉行霧季藝術節,她趕到重慶與昔日孩子劇團的來渝成員相聚並與張瑞芳、鳳子等重演《放下妳的鞭子》活報劇。她連續當選為四川省第六、七屆政協委員;還分別擔任了重慶市、成都市、上海市虹口區海外聯誼會的理事。女作家孫曉芬上世紀90年代采訪過她。她表示不忘家鄉,不忘自己是壹個中國人。
導演之壹的張英與其妻曾蕓(也是《阿》片演員)都來自四川富順縣。張英原名張榮漢,1920年生於四川富順縣永年鄉,就讀於富順縣二中。1939年,他加入軍委會教導劇團,在成渝兩地演出話劇,又受南虹藝專戲劇科肖賽主聘,為該校教授。抗戰勝利後,他來到上海參加了國泰電影公司任編劇、導演;留臺後又編導了《文天祥》等多部電影,曾任臺灣電影制片協會理事長。他是壹位從四川走出去的才子,時刻惦念著故鄉。1990年,他第壹次踏上故土;1996年,專門返富順縣參加富順縣二中90周年的校慶。他懷著濃濃的鄉情曾多次來到成都。他還願促進臺灣與川劇的交流。他說他在臺灣不會講當地土語,聽不懂閩南語,壹直講四川話,“我壹直忘不了是故鄉鹽水餵大的啊!”
說是浙江青田人的張徹,1923年卻出生在上海。他從小愛好文藝戲曲,抗戰勝利後投入電影界,在上海國泰電影公司擔任編劇、導演,壹生在臺灣、香港地區拍攝過93部影片。上世紀70年代,他拍攝《馬永貞》,將功夫與俠義精神相結合,將武打片引入壹個新的領域,從而使他獲得武俠功夫片“教父”的稱號。張徹與李翰祥同為邵氏公司左右二膀。2002年初,香港電影金像獎將“終身成就獎”頒發給張徹。他拍的第壹部電影《阿裏山的姑娘》使他與三個四川人相處甚厚,對四川風光、川劇及川劇變臉有了眷念之情,總想在有生之年來四川拍壹部電影。1986年,成都峨眉電影制片廠與香港長河電影公司合拍故事片,張徹應邀來到峨影執導《過江龍》。這是壹部以川劇藝人命運為主題的電影。他終於看到了當初與另外三個四川人談論到的錦江、黃龍溪、峨眉山等四川美景。他也因此完成了壹生中“為四川做點事”的最大願望。2002年末,他不幸病逝於香港。他在成都時,筆者與他接觸交談,對他的生平有了壹個大概的了解;更了解到創作《高山青》這首名歌的前前後後。
《高山青》,壹首使人魂牽夢繞的歌,表達了它的創作者——三個四川人和壹個浙江人對祖國寶島臺灣與內陸四川的深深眷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