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壹2021高考作文社會熱點素材
最是善意暖人心
人物
杭州地鐵文明勸導員朱阿姨
故事
這幾天,壹張刷屏的“地鐵光腳照”得到很多網友點贊。在杭州壹地鐵站,壹名女子不小心把鞋掉進了站臺縫隙,因為著急趕火車而不知所措。見狀,地鐵文明勸導員朱阿姨主動脫下自己的鞋借給她,“我的鞋碼可能要大壹些,妳就當拖鞋穿吧,趕火車要緊”。當天,朱阿姨赤腳執勤直到早高峰結束。事後,這位女士還給朱阿姨寫了壹封感謝信,“朱阿姨非常熱心,雖然她要赤腳回家,但毫無抱怨,是壹名優秀的誌願者同誌。在此,我真心感謝朱阿姨見義勇為的行為,謝謝!”
點評
壹提到“見義勇為”,大家會自然聯想到奮不顧身拯救溺水者、路見不平勇鬥歹徒者、臨危不懼救助受災群眾者……誠然,生死攸關之際挺身而出折射英雄本色,但朱阿姨在情急之下“借鞋”相助,工作人員生怕老人在扶梯上摔倒而主動擋在身後,司機*為生病乘客保暖而自己赤膊開車,這些暖心的小事,也未嘗不是受助者眼中的“見義勇為”。
“義者,宜也”“行而宜之之謂義”,古代經典對“義”字的解讀為我們打開了理解“義”的壹扇窗。為國家不懼艱險的大義凜然,為朋友兩肋插刀的義薄雲天,勾勒了正義的宏大敘事;然而,良言壹句、幫扶壹把,在細微處做到恰當適宜、合乎情理,也能鋪陳出情義的真摯表達。大到生死抉擇,小到互幫互助,流淌出的道德情感都壹樣純粹。讓別人穿鞋趕車,自己卻光腳回家,這樣的“勇為”看似無關緊要,但不計較投入與回報、不考慮經濟和榮譽,壹句“趕火車要緊”“來不及多想”,正是最可貴的善意。
從攔驚馬的歐陽海到救火少年賴寧,從甘當“城市糾察”的的哥張新平到故事的主人公朱阿姨……壹直以來,見義勇為不僅給社會帶來了正氣,也給人們帶來了溫度。不少地方紛紛發布見義勇為人員獎勵和保障條例及相關實施辦法,正是從制度層面保證不讓熱心人“流血流汗又流淚”。助人者不計回報,受助者需懂感恩,哪怕壹封感謝信、壹次回訪,也不至於讓無私的熱忱“受涼”。
人們常說,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所易者,舉手之勞給人添美;所難者,竭心盡力難中解困。在他人孤獨無助時,不圍觀、不漠視,該出手時勇於出手,用妳我的“在場”溫暖人心,用涓涓暖流匯聚出正能量的海洋。
篇二2021高考作文社會熱點素材
掙脫困頓,生命破繭
人物
做電商帶鄉親致富的李娟
故事
安徽碭山縣的李娟,10年前患上脊髓空洞癥,體重僅25公斤,全身只有脖子以上部位能夠有限活動。可她沒有向命運低頭,手不能動,就用嘴咬住觸控筆,壹個字母壹個字母地拼寫,努力經營著自己的微商小店。過去壹年,李娟通過電商銷售水果超過40萬斤,成了帶動鄉親***同脫貧致富的“電商CEO”。李娟的故事感動無數人,她也成為第二十二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
點評
“失去什麽,都不能失去前進的勇氣”。李娟在花壹般的年紀卻因重病不得不常年臥床,但她沒有選擇望著屋頂自怨自艾,而是用實際行動釋放著生命的力量,追求屬於自己的精彩。
越是逆境,越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對於這壹點,李娟深有體會。和客戶溝通,平常人幾秒鐘回復壹句話,她需要幾分鐘甚至更久,“感覺咬著觸控筆的牙齒和嘴巴都要木了,滿頭虛汗”。她也曾經絕望,但是心中那壹團不願熄滅的火焰讓她堅持了下來,克服重重困難,找到了即便身處鬥室也能實現自我的方法。李娟在這壹過程中“找到了存在的價值感”,更多人也能在這樣的不屈、不懈、不畏中,體會到人生的真諦。
有人說,生活中沒有天生的強者,只有不息的奔跑者。生活就是壹場馬拉松,沒有誰壹開始就“預定”了冠軍席。只有那些瞄準目標、敢於挑戰、堅持不懈、超越自我的人,才能脫穎而出,站上最後的領獎臺。前不久,年近70歲的夏伯渝,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而失去雙腿的他為了這個夢想,努力了43年,“妳只有克服困難,才能有新的作為,所以我壹直都沒有放棄過”。生命只有壹次,怎麽過好這壹生,很大程度上系於自我的選擇。
哪怕身有殘疾、哪怕境遇困頓,但只要鼓起勇氣、不斷向前,生命就會予妳饋贈,綻放出絢爛的花朵、采摘到甘美的果實。
生活的意義要靠自己的雙手來賦予,生命的精彩要在成長路上寫就。化蛹成蝶、破繭而出,總要經歷拼力掙紮的過程。如果有人幫助剪斷繭絲,蝴蝶雖出了繭,卻只能拖著萎縮的翅膀爬行,再也沒有飛翔的能力。這破繭為蝶的生命力,正藏在壹點點掙脫束縛的堅持之中,是拼搏讓人有力,是奮鬥讓人堅強。安逸使人舒適,卻讓人生失彩;咬定夢想不放松、保持進擊不松懈,我們才能沖破束縛自己的命運之繭,真正在繁花中翩然舞動。
篇三2021高考作文社會熱點素材
公益攝影師
人物
堅持十年為老人拍照的攝影師
故事
“看鏡頭。微笑。非常好!”在攝影師充滿溫情的鏡頭下,壹位白發老人神采奕奕的笑容出現在了照片上。這是“壹張照片、壹份溫情”公益拍照活動中的壹個鏡頭。這項由廣州日報攝影部、廣東嶺南影派本土紀實攝影聯盟、廣州市僑頤社會服務中心等發起的活動,在不知不覺中步入了第十個年頭。每年元宵節,攝影師們都要為長者拍壹張照片,至今已為超過兩萬位長者拍攝了5萬多張照片,留下了無數難忘而動人的瞬間。
點評
鏡頭裏有什麽?春天的鮮花,飛揚的青春,難忘的記憶,還有老人們的笑容……對於鏡頭中的老人們來說,這樣的照片不會褪色,而攝影師們也在快門的閃動中為歲月留影。
給老人拍照,看似小事,卻貴在堅持。從第壹次開始,到如今整整十年,用眼發現、用心感受,這是壹種有情懷的。在老人們看來,這不僅是關愛,更是生命記憶中不可缺少的壹部分。86歲的郭婆婆從2005年開始就沒落下拍照活動,每年都要整理照片,去年中風後她對孩子說,“妳們什麽都可以清,就是照片不能清”。這些照片在老人心中的分量何其重啊!可以說,壹個鏡頭、壹張照片、十年光陰,壹頭連著老人們的精神世界、生命歷程,壹頭連著攝影師的堅守信諾、全社會的接力關愛。
照片上的笑臉背後,是發現老年人的美,也是記錄生活的美,更是彼此心心相印的見證。有老人壹開始不習慣面對鏡頭,要靠攝影師來擺姿勢,到了第三年,老人家能反過來指導攝影師找角度了;每次攝影活動前,老人們都精心準備,有的淩晨5點就起床梳洗打扮;很多攝影師與老人們成了“忘年交”,常登門拜訪、壹起包湯圓……鏡頭壹定格,生活更加有溫度、生命多了儀式感。
十年,沈澱生命歷程,呈現生活之美。照片裏,有壹家老小,有金婚夫婦,有“白發閨蜜”,說說笑笑、牽手相擁,無不在用微笑對待生活,散發著堅定與從容。讓人不覺想起此前網絡上流行的“十年挑戰”,對比自己前後的變化,映照成長的軌跡。在時間軸上,我們更成熟了,家人更和睦了,國家更繁榮了,歲月的河水緩緩流淌,載著妳我,也載著我們的美好生活壹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