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的書法特點:筆法剛柔相濟,線條變化靈活,點畫凝練,書體以散求正,具有敬側、揖讓、對比的間架美感,成為“中和之美”書風的楷模。
《蘭亭序》書法符合傳統書法的最基本審美觀:“文而不華,質而不野,不激不厲,溫文爾雅”。
《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書聖王羲之在浙江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天下第壹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
公元353年4月(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7年),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壹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飲酒賦詩。王羲之將這些詩賦輯成壹集,並作序壹篇,記述流觴曲水壹事,並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並揮寫了壹篇《蘭亭集序》。
唐太宗對他推崇備至,曾親撰《晉書》中的《王羲之傳論》,推頌為“盡善盡美”。還將臨摹本分賜貴戚近臣,並以真跡殉葬。
作者簡介:
王羲之(303—361年)漢族,字逸少,號淡齋,原籍瑯琊臨沂(今屬山東臨沂),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因王羲之曾任右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
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壹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壹家,影響深遠,創造出“天質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
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書《蘭亭集序》等。是東晉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與兒子王獻之合稱“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