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於1961年的壽光縣物資局,坐落於城南。依現在的位置來看,倉聖公園以南,建新街北就是當初物資局的地盤。
壽光物資局的大門朝南,雖說就是壹個大院,但是門口卻不少。在我的印象中應該是有三個南門壹個西門吧?
那時壽光縣城的汙水溝都是露天的,物資局門前就有壹條汙水溝,進出物資局的大門都修有小橋,汙水溝分成了兩股,壹股向東,壹股向北。
壽光物資局除了物資倉庫外,東西依次還有有煤站、木材市場,鋼材市場……後期物資局改制成了“壽光物資總公司”又有了“金屬材料公司”,”再生資源公司”,“機電設備公司”……
輝煌時期的物資局很牛,不是壹般人想進就能進的,我的老父親幹過駕駛員,做過教練員,徒弟也不少,其中有兩個徒弟給市裏(當時是縣)領導開車,歲數大了不適合駕駛員工作了,讓他們選擇工作單位,他們都選擇了壽光物資局。可見當時的物資局是多麽的“讓人眼熱”!
對物資局大院印象最深的是,進門東邊的蜂窩煤生產線,只要把攪拌好的煤粉堆在制造蜂窩煤的機器旁邊,它就能自己上料、出成品……當時覺得很先進、很神奇……
大到鋼材、煤炭、機電,小到蓋房用的木材、水泥、鋼筋、玻璃、等都要通過物資局才能獲得,有錢也不壹定能買到,還要排隊、憑票、托關系、走後門……
壽光物資局(包括全國的物資局)已經走入歷史的塵埃,但在物資局的原址上還保留著幾處建築,比如物資局的辦公樓,麗都大酒店(晨鳴醫院收購,現在是醫院的壹部份),再生資源辦公樓……
說件趣事權作結尾,那年從物資局的煤站買了五十多塊蜂窩煤,裝在紙箱裏用摩托車駝回家,那時騎摩托沒有駕駛證,沒買養路費,走到稻田鎮,遇到交通管理所查養路費,當時為了怕罰款、扣車,我選擇了沖卡,於是,我在前面跑,他們在後面追,當時怕他們追上,就專門走顛簸的小路,他們“真敬業”啊!“鍥而不舍”的追了我三四十裏路,回家後,蜂窩煤成了煤粉,蜂窩煤沒了“蜂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