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意氣激昂,胸懷大誌,由國子生中泰定三年進士,任彰德路林州判官,經多次升遷,官至翰林國史院編修官,被授予廣東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經歷。不久之後,入朝任京畿漕運使司副使,繼而任監察禦史。適逢朝廷因為海盜作亂,便提升郭嘉為禮部員外郎,乘著驛車到慶元,與江浙行省商議對策。又適逢朝廷選擇地方官安撫平定遼東,於是授郭嘉為東寧路總管,兼勸勉農民防禦。後來,趕上盜賊起事,攻下了上京,郭嘉聽說後,親自率兵抵禦。最後,郭嘉奮戰而死,朝廷得知此事,追贈崇化宣力效忠功臣、資善大夫、河南江北等處行省左丞、上護軍,追封太原郡公,謚號“忠烈”。
很難想象如此英勇的謀士,卻不受好評。他究竟做了什麽事情,才會得到如此的結果?
《三國誌·魏書·郭嘉傳》有記載:“初,陳群非嘉不治行檢,數廷訴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悅焉。”這就間接地說明了郭嘉行止不端。
此外,世人總拿他與諸葛亮對比,他英年早逝後,就諸葛亮這個大人物就出現了。有人說,如果郭嘉沒有死得那麽早,必定可以和諸葛亮媲美,還有說會超過諸葛亮的功績。大家對諸葛亮充滿了敬畏之情,他就是個神算子,幾乎事事都逃不過他的法眼,總會想出辦法去解決任何問題。這樣壹個偉大的人物,後人怎能容忍郭嘉的存在,自然為了擡高諸葛亮而會“貶低”郭嘉。當然,這只是我的看法,不知道大家還有什麽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