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為伊消得人憔悴是什麽意思

為伊消得人憔悴是什麽意思

“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意思——為了她使自己精神萎靡、身體消瘦

作品出處

出自《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是宋代詞人柳永的作品。

此詞上片寫登高望遠所引起的無盡離愁,以迷離的景物描寫渲染出淒楚悲涼的氣氛;下片寫主人公為消釋離愁決意痛飲狂歌,但強顏為歡終覺無味,最後以健筆寫柔情,自誓甘願為思念伊人而日漸消瘦憔悴。全詞巧妙地把飄泊異鄉的落魄感受,同懷戀意中人的纏綿情思融為壹體,表現了主人公堅毅的性格與執著的態度,成功地刻畫了壹個思念遠方親人的女性的形象。

作品原文

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

[ 宋 ] 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壹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語句註釋

(1) 佇倚危樓:長時間依靠在高樓的欄桿上。佇,久立。危樓,高樓。

(2) 望極:極目遠望。

(3) 黯黯:迷蒙不明,形容心情沮喪憂愁。

(4) 生天際:從遙遠無邊的天際升起。

(5) 煙光:飄忽繚繞的雲靄霧氣。

(6) 會:理解。

(7) 闌:同“欄”。

(8) 擬把:打算。

(9) 疏狂:狂放不羈。

(10)強(qiǎng)樂:勉強歡笑。強,勉強。

(11)衣帶漸寬:指人逐漸消瘦。

(12)消得:值得,能忍受得了。

作品譯文

我長時間倚靠在高樓的欄桿上,微風拂面壹絲絲壹細細,望不盡的春日離愁,沮喪憂愁從遙遠無邊的天際升起。碧綠的草色,飄忽繚繞的雲靄霧氣掩映在落日余暉裏,默默無言誰理解我靠在欄桿上的心情。

打算把放蕩不羈的心情給灌醉,舉杯高歌,勉強歡笑反而覺得毫無意味。我日漸消瘦下去卻始終不感到懊悔,寧願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神色憔悴。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北宋詞人柳永創作的,抒發了漂泊異鄉的落魄感受和同懷念意中人的纏綿情思。

作品賞析

這是壹首懷人之作。詞人把漂泊異鄉的落魄感受,同懷念意中人的纏綿情思結合在壹起寫,采用“曲徑通幽”的表現方式,抒情寫景,感情真摯。

“佇倚危樓風細細”。說登樓引起了“春愁”。全詞只此壹句敘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像壹幅剪紙那樣突現出來了。“風細細”,帶寫壹筆景物,為這幅剪影添加了壹點背景,使畫面立刻活躍起來了。

“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極目天涯,壹種黯然魂銷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點明了時令。對這“愁”的具體內容,詞人只說“生天際”,可見是天際的什麽景物觸動了他的愁懷。從下壹句“草色煙光”來看,是春草。芳草萋萋,刬盡還生,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愁恨的連綿無盡。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經倦遊思歸,也表示自己懷念親愛的人。那天際的春草,所牽動的詞人的“春愁”究竟是哪壹種呢?詞人卻到此為止,不再多說了。

“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闌意”寫主人公的孤單淒涼之感。前壹句用景物描寫點明時間,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樓頭眺望,時已黃昏還不忍離去。“草色煙光”寫春天景色極為生動逼真。春草,鋪地如茵,登高下望,夕陽的余輝下,閃爍著壹層迷蒙的如煙似霧的光色。壹種極為淒美的景色,再加上“殘照”二字,便又多了壹層感傷的色彩,為下壹句抒情定下基調。“無言誰會憑闌意”,因為沒有人理解他登高遠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無言。有“春愁”又無可訴說,這雖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內容,卻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

作者並沒有說出他的“春愁”是什麽,卻又掉轉筆墨,埋怨起別人不理解他的心情來了。作者把筆宕開,寫他如何苦中求樂。“愁”,自然是痛苦的,那還是把它忘卻,自尋開心吧!“擬把疏狂圖壹醉”,寫他的打算。他已經深深體會到了“春愁”的深沈,單靠自身的力量是難以排遣的,所以他要借酒澆愁。詞人說得很清楚,目的是“圖壹醉”。為了追求這“壹醉”,他“疏狂”,不拘形跡,只要醉了就行。不僅要痛飲,還要“對酒當歌”,借放聲高歌來抒發他的愁懷。但結果卻是“強樂還無味”,他並沒有抑制住“春愁”。故作歡樂而“無味”,更說明“春愁”的纏綿執著。

至此,作者才透露這種“春愁”是壹種堅貞不渝的感情。他的滿懷愁緒之所以揮之不去,正是因為他不僅不想擺脫這“春愁”的糾纏,甚至心甘情願為“春愁”所折磨,即使漸漸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決不後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才壹語破的:詞人的所謂“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寫春愁,抒發刻骨的相思之情,對愛情的執著追求。文章借景抒情,抒發淒美,感傷,惆悵之情。

名家點評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上片寫境,下片抒情。“佇倚”三句,寫遠望愁生。“草色”兩句,實寫所見冷落景象與傷高念遠之意。換頭深婉。“擬把”句,與“衣帶”兩句,更柔厚。與“不辭鏡裏朱顏瘦”語,同合風人之旨。

王國維《人間詞話》: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為第二境。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長守尾生抱柱之信,拼減沈郎腰帶之圍,真情至語。[3]

作者簡介

柳永(約987-約1053)北宋著名婉約派詞人。原名三變,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縣)人。仁宗景佑元年(1034)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早年屢試不第,壹生仕途很不得意,生活窮愁潦倒,處事方面抱著壹種玩世不恭的態度。他在城市生活的時間很長,經常出入倡館酒樓間,與教坊樂工和歌伎們交往,因而熟悉士民、歌伎的生活,並通曉樂律。他是北宋第壹個專力寫詞的作家,由於他的生活環境及其他各個方面的條件,使他成為以描寫城市風貌見長的婉約派的代表詞人。

柳永對北宋詞的發展有重要的貢獻與影響。第壹,他制作了大量的慢詞長調,使詞從小令為主過渡到慢詞占優勢地位,從而為詞容納更多的內容提供了相應的表現方式;第二,他發展了詞的表現手法,善於鋪敘,善於運用白描,寫景抒情密切結合,語言通俗易懂,音律和諧優美。柳永詞對秦關等人都有影響,對後來的說唱文學和戲曲作家在曲辭創作上也有影響。柳詞在宋元時期流傳最廣,相傳當時“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有詞集《樂章集》。

柳永才情卓著,但壹生適途坎坷不濟,更多的時日跟歌伎們壹起,過著依紅偎翆、淺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這些歌伎們的生活,深切同情他們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們在壹起的悲歡離合。《雨霖鈴》便是其中為世人傳誦的壹首。這首詞寫的是他離開都城汴京城(現在河南開封)時與壹位紅顏知己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別離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