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句的表示方法,文言文有兩種與白話文相同的方式,有 四種特殊的方式。
兩種相同的方式是:壹、用主動的形式表示被動的內容。 如:“……則天地官而萬物役矣。”
(《荀子?天論》)(那麽,天 地會被人管轄,萬物會被人役使。)“官(管)”與“役”都是主動 形式而表示“被官”、“被役”的內容。
二、用“被”表示被 動。如:“忠而被鎊”(《屈原列傳》)(忠誠卻被誹鎊),此 “被”,還保存“遭受”意義;“禰衡被魏武謫為鼓吏”(《世說 新語》)(禰衡被魏武帝曹操貶謫為打鼓的小吏)。
文言文特有的四種方式是: (壹) 在動詞後面加介詞“於”引進行為的主動者,以表示被 動。 如: ①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
(《廉 藺列傳》)(趙國強大燕國弱小,而妳被趙王寵愛,所以燕王想跟 妳交朋友cO ②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赤壁之 戰》)(我不能奉上吳國的全部土地和軍隊,受別人控制。
) “幸於趙王”即被趙王寵幸;“受制於人”即被人控制。 (二) 在動詞前面加“見”,表示被動。
“見”基本相當於 “被”,有時兩者對舉成文。如: ③ 汝可疾去矣,且見檎!(《史記?商君列傳》)(妳要趕快 離開這裏,否則,將被捉拿!) ④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列傳》)(老實 而被猜疑,忠誠而被誹謗,能夠做到沒有怨恨嗎?) (三) 既用“於”又用“見”,形成“見+動詞+於+主動 者”的表被動格式。
如: ⑤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藺列傳》)(我真怕被 大王欺騙而辜負了趙國……) ⑥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我會長久地 被學問高深的人恥笑。)
(四)用“為”或“為……所”的形式表示被動。如: ⑦ 為人迂訥,遂為猾胥報充裏正役。
(《促織》)(他為人老 實不善說話,就被奸猾的差人上報充當裏正的差事。) ⑧ 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守株待兔》)(兔子再也 不能得到,卻被宋國人恥笑。) ⑨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
(《赤壁之戰》) (吳巨是平凡的人,又處在偏僻的郡縣,馬上將要被人呑並。 ) ⑩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鴻門宴》)(不這樣做的話, 妳們這些人都將被沛公俘虜。) 例⑩“為”字後省掉了主動者(沛公),與“所”緊連在壹 起了。
上述四種方式,也可概括為三個字及兩個格式。三個字是 “見”、“於”、“為”,兩個格式是“見……於”式,“為…… 所”式。
2. 古文句子中的被動意義如何表達1.用介詞“於”“受……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壹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韓愈《師說》)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司馬光《赤壁之戰》)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
例如:
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歐陽修《伶官傳序》)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3.用“見”“見……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動見瞻觀,何時易乎? (曹丕《與吳質書》)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張溥《五人墓碑記》)
參佐無不被系束。(《世說新語;桓南郡好獵》)
5.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上下文來判別。例如: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3. 文言文中"坐"可不可以用來表示被動好像不可以哦! 文言文中坐的解釋: 1.壹種坐姿。
古人鋪席於地,兩膝著席,臀部壓在腳跟上,叫做“坐”。 2.座位。
(這個意義後來寫作“座”) 3.犯……罪。 4.因為。
5.訴訟時在官吏面前對質。 變被動的詞: (1)用“為”或“為……所……”表被動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資治通鑒》) (2)用“被”表被動 緝撣光趕叱非癸石含將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3)用“見”或“見……於……”表被動 “……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4)用“於”或“受……於……”表被動 “不能容於遠近.”(張溥《五人墓碑記》 “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於人.”(《資治通鑒》) (5)用“被”表被動.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 無標誌 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裏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註意」“見”有壹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但這裏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在動詞前,表示動作行為偏指壹方,“對自己怎麽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都是此種用法,後面要舉例詳細講.。
4. 文言文被動句被動句中用“為”表示的比如什麽為用“為”表被動“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動“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用“見”表被動“……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用“於”表被動“受制於人”(被人控制)“不能容於遠近.”(不能被鄰裏所容)1.動詞後用介詞“於”表被動,“於”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史記.屈原列傳》)這裏“惑”、“欺”的動作是由“於”後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有時也在介詞“於”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於.”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於人.”(《赤壁之戰》)用“見”、“於”,“見.於.”表被動.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同上)“暴見於王.”(《孟子.梁惠王下》)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例如: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歐陽修《伶官傳序》)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3.用“見”“見……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動見瞻觀,何時易乎?(曹丕《與吳質書》)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張溥《五人墓碑記》)參佐無不被系束.(《世說新語?桓南郡好獵》)5.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上下文來判別.例如: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傳?鄭伯克段於鄢》)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5. 被動句的文言被動句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1.用“為”表被動“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2.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3.用“見”表被動
“……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4.用“於”表被動
“受制於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於遠近。”(不能被鄰裏所容)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壹是在標誌的被動句,即借助壹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誌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有標誌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動詞後用介詞“於”表被動,“於”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史記·屈原列傳》)這裏“惑”、“欺”的動作是由“於”後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
有時也在介詞“於”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於。。。”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用“見”、“於”,“見。。於。。。”表被動。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孟子·梁惠王下》)
“見”有壹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這裏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麽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用“為”,“為。。所。..。”表被動。如:“(巨)偏在遠郡, 行將為人所並。”(《資治通鑒》)
用“被”表被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無標誌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裏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被動句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壹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於”“受……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壹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韓愈《師說》)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司馬光《赤壁之戰》)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
例如:
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歐陽修《伶官傳序》)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3.用“見”“見……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動見瞻觀,何時易乎? (曹丕《與吳質書》)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張溥《五人墓碑記》)
參佐無不被系束。(《世說新語·桓南郡好獵》)
風流總被風吹雨打去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5.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上下文來判別。例如: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6.無標識的被動,需要文章的上下文來判斷。例如:韓信拜大將。
予羈縻不得還 (《指南錄後序》)
兵挫地削 (《史記· 賈生屈原列傳》)
6. 文言文中的被動句有哪些壹、在動詞前用“見”或又在動詞後加“於”引進主動者。
它的形式是:“見+動詞”或者“見+動詞+於+主動者”。例如:1、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我實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王2、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但是)秦國(答應給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騙。
二、用“為”表示被動關系。“為”放在動詞前邊引出行為的主動者,它的形式是:“為+主動者+動詞”或者“為+主動者+所+動詞”。
例如:1、若背其言,臣死,妻子為戮,無益於君。《文公·傳十三年》譯文:如果背棄了他所說的話,我死了,妻子兒女也將被殺,對君王您也沒有好處2、茅屋為秋風所破(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譯文:茅屋被秋風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
3、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譯文::吳廣向來愛惜人才,士卒大多是被他用。
三、用“受”“被”“受……於”表示被動關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動詞”或者“被(受)+動詞+於+主動者”。
例如:1、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見”也表被動)(司馬遷《屈原列傳》)譯文:誠實對待君主反而被懷疑,忠誠卻被奸臣誹謗,能不產生怨恨嗎2、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譯文:我還記得周公被逮捕,是在丁卯年農歷三月十五3、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
(司馬光《赤壁之戰》)譯文:我不能拿整個吳國的土地,十萬大軍,被別人控制。 四、古代漢語中無標誌的被動句:指句子不含有被動詞的被動句,也叫做是意念被動句,這種被動句沒有明顯的標誌,但翻譯時需要翻譯成被動句。
例如:1、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譯文:荊州的百姓依附曹操,是被兵勢所逼。
2、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左傳·鄭伯克段於鄢》)譯文:蔓延開來的野草還不能鏟除幹凈,何況是您受寵愛的弟弟呢? 3、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市。(《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譯文: 傅說從建築工作中被選 *** 的,膠鬲從魚鹽買賣之中被挑選出來。
五、用“於”表示被動關系。用介詞“於”引出行為的主動者,“於”放到動詞後,它的形式是:“動詞+於+主動者”。
例如:1、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譯文: 所以在國內被鄭袖所迷惑,在外被張儀欺騙。
(司馬遷 《屈原列傳》)百度百科--文言特殊句式。
7. 文言文中的被動句有哪些文言中的被動句例析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的被動句有兩種主要類型:壹是有標誌的被動句,這類句子常借助壹些介詞表示被動。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
(壹)、用“於”“受……於……”表被動
這是文言中最常見的被動句形式。例如:
1、不拘於時,學於余。(第壹個“於”)(《師說》)
2、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屈原列傳》)
3、激於義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記》)
4、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5、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屈原列傳》)
6、使不辱於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7、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赤壁賦》)
8、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二)、用“見”“見……於……”表被動
1、秦城恐不可得,徙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2、漸見愁煎迫。(《孔雀東南飛》)
3、是以見放。(《屈原列傳》)
4、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同上》)
5、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屈原列傳》)
6、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7、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8、遂見用於小邑。(《歸去來兮辭》)
9、見犯乃死,重負國。(《蘇武傳》)
(三)、用“為”“為……所……”“……為所……”表被動(“為”引出動作主動者)
1、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伶官傳序》)
3、壹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
4、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5、既自以心為形役。(《歸去來兮辭》)
6、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7、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8、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同上)
9、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陳涉世家》)
10、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11、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蘇武牧羊》)
(四)、用“被”表被動
1、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屈原列傳》)
2、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記》)
3、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二是無標誌的被動句,即通過句中動詞本身,在意念上形成被動,有人稱為意念上的被動。這類被動句要根據語境,揣摸從上下文意做出判定。例如:
1、戍卒叫,函谷舉。(《阿房宮賦》舉,被攻占。)
2、洎牧以讒誅。(《六國論》誅,被殺。)
3、傅說舉於版築之間。(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舉,被舉薦。)
4、蓋王文王拘而演周易。(《報任安書》拘,被拘禁。)
5、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廉頗藺相如列傳》誅,被殺。)
6、武留匈奴凡十九歲。(《蘇武傳》留,被扣留。)
7、少以父任,兄弟並為郎。(《蘇武傳》任,被任用。)
8、大臣無罪夷惡滅者數十家。(《蘇武傳》夷滅,被殺完。)
9、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張衡傳》舉,被舉薦。)
10、而劉夙嬰疾病。(《陳情表》嬰,被……纏繞。)
11、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陳情表》許,被允許。)
8. 文言文被動句式有哪8種1.用介詞“於”引進行為主動者。如:
(1)憂心悄悄,慍於群小。(《詩經·邶風·柏舟》)
(2)故有備則制人,無備則制於人。
(《鹽鐵論·險固》)
2.動詞前加“見”。如:
(3)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論語·陽貨》)
(4)故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汙;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荀子·非十二子》)
“見”往往與“於”字配合,由“於”引進主動者。如:
(5)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6)使文王所以見惡於紂者,以其不得人心焉?(《韓非子·難二》)
3.動詞前加“為”引進主動者,或直接加“為”,不出現主動者。如:
(7)多多益善,何以為我禽?(《史記·淮陰侯列傳》)
(8)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為”字還常與“所”字配合使用,形成“為……所”式。
(9)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項羽本記》)
(10)如姬父為人所殺。(《魏公子列傳》)
“為”在個別情況下還可以跟“於”或者“見”配合使用,構成“為……於”或者“為……見”式:
(11)胥之父兄為戮於楚。(《吳世家》)
(12)烈士為天下見善(贊美)矣,未足以活身。(《莊子·至樂》)
4.動詞前加助動詞“被”表示被動。這類句式大約萌芽於戰國末期。如:
(13)今兄弟被攻,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隨仇者,貞也。(《韓非子·五蠹》)
(14)國壹日被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戰國策·齊策》)
後來,“被”字句式中有了施事者出現,構成“被+施事者+動詞”式(這時的“被”應看著介詞)。如:
(15)五月十日,臣被尚書召問。(蔡邕《被收時表》)
(16)舉體如被刀刺,叫呼而終。(《顏氏家訓·歸心》)
由於受“為……所”句式的類化,還產生了“被……所”式。如:
(17)晉文公被秦所納,既而背秦。秦伯伐之。戰於韓,被秦所獲。(《禮記·坊記》)
(18)達非司馬懿對手,必被所擒。(《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
總的說來,文言文中被動句式的主要標誌可以概括為四字(於、見、為、被)三式(見……於、為……所、被……所)。這些有標誌的被動句往往很容易識別,但文言文中還有許多沒有標誌的被動句(即零形態文言被動句式),如不能識別,勢必對文言翻譯造成負面的影響。為此壹並說明如下:
無標誌文言被動句主要有兩類。第壹類是不出現主動者的被動句,翻譯時大多數可加“被”,亦可不加“被”。如:
(19)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史記·範睢蔡澤列傳》)[譯文:人本來不容易(被)了解,了解人也不容易。]
(20)風至苕折。(《荀子·勸學》)[譯文:風吹來,葦桿(被)折斷了。]有少數句子則必須加“被”。如:
(21)國勝君亡,非禍而何?(《左傳·哀公元年》)[譯文:國家被人家戰勝了,國君逃亡了,不是禍是什麽呢?]
(22)會延年家收(《漢收·李陵傳》)[譯文:碰上延年家被查抄拘捕。]
第二類是出現主動者的被動句。這種被動句實際上可以看作省略了壹個表被動的介詞“於”的被動句。如:
(23)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赤壁之戰》)
(24)懲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列子·湯問》)
(25)足蒸暑土氣,背炙炎天光。(白居易《觀刈麥》)
以上三例,“逼兵勢”可看著“逼於兵勢”,“懲”可看著“懲於”,“蒸”可看著“蒸於”,“炙”可看著“炙於”。
此外,還有壹種以“動詞+者”表被動的句式。如:
(26)今大國之攻小國也,攻者農夫不得耕,婦人不得織,以守為事;攻人者亦農夫不得耕,婦人不得織,以攻為事。(《墨子·耕柱》)
上例中的“攻者”就應看著“被攻打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