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幼兒園大班幼兒觀察記錄[優選五篇]

幼兒園大班幼兒觀察記錄[優選五篇]

1.幼兒園大班幼兒觀察記錄 篇壹

觀察記錄:

 遊戲時間到了,孩子們很高興地進了表演區。壹上舞臺沒有音樂就開始跳了起來,隨著自己性子各跳各的,動作不統壹。徐xx對我說:“老師,沒有音樂”我給了他們壹段很抒情的音樂,她們用非常緩慢的動作跳了起來,壹開始,就各跳各的。許語涵停了下來,著急地說:“我們要跳壹樣的”顧xx說:“那好吧,我們就跟徐xx跳壹樣的”商量之後,她們就開始跳壹樣的動作了。

 分析:

 孩子在活動所表現的這種狀態是由於幼兒的年齡特點所造成的。比如:能在活動中發起對話,或在活動中出主意想辦法。由於相同的節奏,三個人之間的動作會互相影響的。所以,後來成功統壹動作了。

 改進措施:

 遊戲材料是遊戲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大班幼兒需要的遊戲材料要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讓他們能夠在成功和作之後還想做得更好,比如:可以分角色,在同壹節奏下用不同的動作表現。

2.幼兒園大班幼兒觀察記錄 篇二

觀察記錄:

 益韜在美工區域活動中,他選擇制作服裝的材料。先在塑料袋上描好圖樣,開始將樣板剪下,由於塑料袋是軟的,而他又不能很好地控制好剪刀的方向和力度,因此,他不斷地努力,也不能按他原先畫的痕跡剪下,壹會兒剪彎了,壹會兒又剪成壹個小洞,剪出來的形狀已看不出是壹樣衣服的外形。他看了看自己的作品,丟在壹邊,不剪了。在框中不斷地尋找,找出兩片小朋友在上次活動見行動圖樣,將這兩個圖樣合在壹起,準備進行粘貼。我問他:“幹嘛不自己剪下喜歡的樣式?”他說:“太難剪了,我不會剪。”

 評價與分析:

 大班幼兒喜歡有壹定挑戰性的材料,由於操作動作具有壹定難度,幼兒不能壹下子能熟練掌握其動作要領,因此會碰到困難,而這時他們常常會自行地降低難度,或跳過這個難度,不再嘗試,而尋找壹些相對於自己來說較容易操作的材料繼續操作。如在這個案例中,益韜不大會使用剪刀剪塑料袋樣,他就跳過剪塑料袋樣的環節,而直接尋找別人剪好的塑料袋樣進行操作。

 教師介入及策略:

 在益韜碰到困難退縮時,我取出壹塊剪得不好的塑料袋樣,告訴他說:“這是我以前剪的,妳現在剪得比我還好看呢,妳再練習壹下,壹定會剪好圖樣的。”這樣,增加他隨克服困難的信心,接下來啟發益韜選擇線條簡單的服裝圖樣,在剪的過程中,幫助他把塑料袋拉平整,這樣使他更容易剪下圖樣,通過與第壹塊塑料袋的比較,發現自己取得的進步,使他體驗探索成功的愉悅,對剪的操作更有信心。

 改進措施及目標:

 幼兒的這個行為,我們可以看出這也是他解決問題的壹個方式,但我們認為如果幼兒能力許可,更應該激勵幼兒“迎難而上”。老師通過支持和引導,使幼兒明確到通過不斷的努力嘗試,自己是能解決這個困難的,使幼兒有解決困難的自信心。

3.幼兒園大班幼兒觀察記錄 篇三

觀察記錄:

 區域遊戲開始了,我看見趙xx小朋友第壹個搬著椅子走進了圖書角,坐好後在壹疊書中慢慢地挑選著,壹邊挑選,壹邊自言自語道:“這本書看過了,這本書也看過了……”當拿起《的爸爸》這本書時,遲疑了壹會兒,並對封面仔細看起來。看她的表情和手勢,她很想知道並讀壹讀書的名字,但是不認識,所以楞了好壹會兒。我及時過去告訴了她這本書的名字,她很開心,跟我念了壹遍書名後,認真翻閱起來,壹邊小心地翻閱著,壹邊輕輕地講述……這時她看到王xx也搬了小椅子過來看書了,就連忙讓她坐在自己的身邊,說:“我們壹起看這本書吧!我還可以給妳講壹講呢!”王xx愉快地點點頭並坐了下來,於是她倆親密地邊看邊講了起來。

 遊戲結束講評的時候,我引導大家觀察了壹下她們看過的這本書,大家發現書的角都是平的,我及時表揚了她們,希望其他小朋友也能愛護書籍,看懂看好每壹本書,並送給了她們壹枚漂亮的小貼畫。

 分析:

 這段時間隨著優秀兒童讀本不斷投入語言區,激發了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及閱讀的積極性。由於孩子的年齡特點,雖然她們喜歡看圖書,但是有壹部分孩子還沒養成看圖講述的習慣及愛護圖書、有序翻看的好習慣。

 措施:

 今天我抓住趙xx這個典型事例,及時讓孩子們分享她看書的樂趣,並引導孩子學習她好的習慣和方法,還在集體面前對她進行了獎勵,相信對孩子們會有壹定的促進作用。

4.幼兒園大班幼兒觀察記錄 篇四

觀察記錄:

 晨間活動時,孩子們陸陸續續地來了,開始了玩桌面玩具,很多孩子只是自己壹個人單方面地在拼搭,建構比較單壹,有的小朋友因此感到很無聊,不願意坐在小椅子上玩玩具。我看見後,跟他們進行交流,告訴他們應該如何與人合作,過了壹會兒後,有幾個孩子開始了互相合作,妳給我壹塊積木,我來和妳壹起搭建,就這樣漸漸地熟悉了起來,不僅學會了與人交往,還學會了空間搭建。

 分析與評價:

 幼兒合作交往的現狀:現在的幼兒合作交往的交往意識越來越差,合作交往的能力也不高。做事多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及他人;不能與他人***同擁有壹個玩具,甚至有些幼兒還有很明顯的攻擊性。還有壹部分幼兒表現得孤僻,不願意和同伴壹起遊戲,自己呆滯地坐在壹旁等;有時幾個幼兒在壹起玩也很少有合作,多是從***同的玩具中取出自己的玩具,或模仿壹下其他幼兒的玩法,各玩各的。

 支持與策略:

 首先從培養幼兒的性格入手。從幼兒的性格特點來看,那些天真活潑的幼兒與人合作的意識與能力都比較強,他們願意主動與人合作,在合作中充滿自信友愛、喜樂,而且合作的成功率比較高。反之對那些性格內向的孩子,從自己主觀願望上就不想參預他人的活動,怎能談得上交往合作呢?要改變幼兒原有的不良性格應從孩子自身的閃光點出發,進行鼓勵,進而培養他的性格。其次,為幼兒樹立合作的榜樣。再次,為幼兒提供合作的機會,學會合作的方法。在幼兒的壹日生活中,幼兒壹同遊戲學習,彼此合作的機會很多。

5.幼兒園大班幼兒觀察記錄 篇五

觀察記錄與分析:

 開學有壹段時間,我壹踏進教室就有幼兒向我告狀,說東西不見了。壹次偶然的機會,我在幫幼兒整理書包的時候,無意中發現小明的口袋裏有許多東西。仔細壹看,正是很多小朋友先前丟失的東西。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我的眼裏,他是個乖巧、懂事又內向的孩子。這件事發生在他的身上,我覺得很驚訝。拿別人的東西屬於壹種偏差行為,如果不經教育,很可能影響到幼兒日後的發展。

 為了更客觀地分析小明的行為,我首先對他進行了壹段時間的跟蹤觀察。觀察發現,小明“拿”的東西主要有兩類:壹類是小朋友帶到幼兒園的玩具;另壹類是幼兒園裏的玩具或者壹些食品。這些東西有壹個***同特點——很小,比如玩具上的小零件等,這些東西都可以捏在手心裏或放在口袋裏。玩具基本上是新的或是比較特別的,小明沒有玩夠或者沒有機會玩的。小明拿東西的時間通常是在自由活動以及活動與活動轉換的時候,因為這些時候幼兒都分散在教室、臥室、盥洗室等各個地方,教師的註意力相對也比較分散。

 結合對小明行為的觀察及年齡特點的分析,我認為:小明的行為屬於壹種偏差行為。所謂偏差行為,就是指在壹定的社會中社會成員不同程度地偏離或違反了既有的社會規範的行為,也被稱為越軌行為、離軌行為或差異行為等。其次,四五歲的幼兒常常分不清想象和現實,對於他人和自我的區別也不是非常明確。小明對那些小東西很感興趣,所以就拿走了。綜合起來,導致小明偏差行為的原因可能有:小明對“所有權”概念理解模糊,對集體交往時的規則不太明確,自制力較弱。

 采取措施:

 由於這壹行為與幼兒的年齡特點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應對策略上,我堅持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原則,以促進幼兒的成長與發展為目的。在操作上,註重從細節出發,不過分關註他,盡可能以集體的形式解決個體的問題。

 於是,我想出了整理口袋的集體遊戲。

 為了保護小明的自尊心,盡可能地把不良反應減到最低,每個星期五,我都要幼兒玩“玩具回家了”的遊戲,用遊戲代替調查幫小朋友找到丟失的東西。要小朋友們回家前都要整理書包。

 我用壹個廢紙箱,讓幼兒在整理書包的時候把那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拿出來放進箱子裏。等幼兒整理完書包大家再壹起整理紙箱,是幼兒園裏的東西就送回“家”,是小朋友的東西就還給主人,沒有用的廢棄物則扔進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