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知行合壹”意思是人的認識和行為要壹致,不可口是心非。
觀察事物要細致入微,用心揣摩,從而在該事物中得出道理和知識,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知行合壹,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壹,既不是以知來吞並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並知,認為行便是知。
格物致知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壹個重要的認知理論。它與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其起源及發展早期,基本是以道德化詮釋為主。到宋代時,心學派基本沿襲了早期道德化的詮釋方向,但理學派則強調其中的理性精神,對宋代科學的興盛影響重大。
在明清之際,受時代變化的影響,實證化的取向更加顯著,使格物致知論發生了重大的理論轉型,為近代中國與西方科學技術的對接鋪平了道路。而到近代之後,格致論幾乎完全成為西方科學技術的代稱。
所謂的“格致”,是“格物”與“致知”兩個概念的簡稱。在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這兩個概念密切相關,故常常放在壹起作為壹個概念使用。簡略說來,格物致知論就是中國文化與哲學中關於認識世界的方法或方式的理論。
僅從字面上進行初步解釋:所謂格,即推究之義;所謂致,即求得之義。格物致知即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這種解釋較傾向於現代認識論與知識論的角度。其實同其它很多中國哲學的概念壹樣,它還含攝著價值論、工夫論等多方面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