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節是農歷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舉行。
彜族火把節是彜族地區的傳統節日,流行於雲南、貴州、四川等彜族地區。白、納西、基諾、拉祜等族也過這壹節日。火把節多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舉行,節期三天。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北鬥星鬥柄上指,彜語支的民族都要過火把節。
火把節的由來雖有多種說法,但其本源當與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關系,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驅蟲除害,保護莊稼生長。火把節在涼山彜語中稱為都則即祭火的意思;在儀式歌《祭火神》、《祭鍋莊石》中都有火神阿依叠古的神績敘述。火把節的原生形態,簡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彜族追求光明的象征。
火把節的民俗文化
由於長期的歷時性發展(時間維度上的)和地域性的演變(空間維度上的),火把節所呈現出的民俗文化內涵不可能還是早期那種單壹形態,而是復合形態,含括了傳統社會的多種活動事項,包容著宗教、信仰、倫理、歌舞、技藝、民間審美等豐富的內涵。民間廣泛流傳的“火把節傳說”,就提供了分析和研究的可能性。
彜族地區素有“火之故鄉”的美譽,彜族人民能歌善舞,秉持著先人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音樂舞蹈傳統和口頭藝術,在火把節習俗形成的歌調、傳說乃至史詩表演等也當屬“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壹宗重要傳承。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火把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