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短的名人故事如下:
壹、居裏夫人“幸運”的失戀
1883年,16歲的波蘭姑娘瑪麗亞,即後來的居裏夫人,到某貴族之家當家庭教師,她計劃掙壹些錢出去上大學。兩年後,這家的長子卡西米爾與瑪麗亞相戀,瑪麗亞剛過19歲,他們計劃結婚。當然,上大學是不可能的了。
可是,由於門第不同,他們的婚姻遭到卡西米爾父母的堅決反對,意誌薄弱的卡西米爾屈從了父母。瑪麗亞痛苦萬分,竟準備“同塵世告別”,但她終於憑著頑強的意誌克制住自己。
於是,她把個人的不幸化為獻身更大目標的動力,化為教育培養當地貧苦孩子的善心以及只身赴巴黎求學的勇氣。
二、貧窮造就了作家
年輕時的左拉很窮。為了抵擋饑餓,他拿捕雀器在屋頂上捉麻雀,用掛窗簾的鐵絲將麻雀串起來在火上烤著吃;為了堅持寫作,他把僅有的幾件衣服也送進了當鋪,只能用被子來禦寒。
偶爾得到壹個蠟燭頭,他竟會如過節似的高興,因為今夜可以讀書寫作了。正是貧窮磨礪了他的意誌,他終於寫成了轟動壹時的《盧貢?馬加爾家族》。
三、艱難困苦鑄人才
米勒是19世紀法國著名的作家。他生於農家,年輕時跟人學畫,因為不滿其老師浮華的藝術風格,便離開了他的老師。後來,他在巴黎以畫裸體畫糊口,漸漸地他對此種藝術感到厭倦,但其他題材的畫也賣不出去,因此,壹度陷於貧困、苦惱和絕望的深淵。
為生活所迫,他只好離開巴黎,住到鄉下。在農村,他依然未能擺脫貧困,但美麗的大自然、淳樸的農民和農家生活,激起了畫家的創作激情。他忍受了壹切艱難,堅持創作,創作出了許多著名的作品,如《播種者》等。
四、磨難是財富
困難、挫折對有誌者來說是壹筆財富。蘇聯“宇宙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少年時患猩紅熱病而耳聾,被趕出學校。但他靠圖書館自學,顯示了驚人的數學才能。
德國詩人海涅生前最後八年是在“被褥的墳墓”中度過的,他手足不能動彈,眼睛半瞎,但生命之火不滅,吟出了大量譽滿人間的優秀詩篇。
五、面對失敗和貧困
傑克倫敦自幼家境貧寒,但他雄心勃勃為自己設計了壹個做大作家、用筆桿子改造社會的遠大前程。為了當作家,他在中學補課壹年,然後考入加利福利亞大學,但因難以支付學費,只讀了半年就輟學了。
失學並沒有動搖他當作家的決心,他改變主意,以社會為學習的課堂,更加孜孜不倦地學習。達爾文、馬克思、尼采等的作品使他學會思考;莎士比亞、歌德、巴爾紮克等的作品使他學會寫作。他開始寫稿投稿,但卻壹次次地被退回。可他並不灰心。生活困難,就靠典當過日子,擠時間寫。
白天時間不夠就晚上寫;勤奮地做筆記,搞索引,抄卡片。終於在1890年發表了處女作《給獵人》,後來名著累累,成為壹名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