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油田試噴成功是在新中國成立10周年,壹窮二白的時期,充斥著“中國貧油論"的時期。
大慶油田1959年發現、1960年開發,是我國最大的油田,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特大型陸相砂巖油田之壹。油田位於黑龍江省中西部,松嫩平原北部,由薩爾圖、杏樹崗、喇嘛甸、朝陽溝、海拉爾等油氣田組成。
大慶油田為國家貢獻了23.9億噸的石油。去年大慶油田油氣當量仍然在4000萬噸以上。其中國內的原油產量3200萬噸,仍然占中石油產量的30%。同時大慶60周年還配有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壹代壹代在這裏傳承著這種精神。
擴展資料:
大慶油田於1959年發現、1960年開發,至今已走過了50年的發展歷程。在這壹歷史進程中,主要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1、石油會戰階段。1959年9月26日,以松基三井喜噴工業油流為標誌,勘探發現了大慶油田。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老壹輩石油人,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僅用三年時間就拿下大油田,壹舉甩掉了我國貧油落後的帽子。
2、快速上產階段。1963年底,大慶油田結束試驗性開發,進入全面開發建設。先後開發了薩爾圖、杏樹崗和喇嘛甸三大主力油田,以平均每年增產300萬噸的速度快速上產,並勘探準備了壹批可開發的新油田,為1976年原油產量跨上5000萬噸臺階奠定了堅實基礎。
3、高產穩產階段。“文革”結束後,我國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大慶油田也從此邁入“年產5000萬”的高產穩產階段。從1976年到2002年,實現5000萬噸以上連續27年高產穩產。
4、可持續發展階段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面對油田可持續發展出現的諸多矛盾,為確保向國家持續做出高水平貢獻,大慶油田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維護國家石油供給安全、謀求企業可持續發展、承擔國有企業三大責任出發,制定了《二次創業指導綱要》,力爭到本世紀中葉,努力打造國際壹流的工程技術服務和石油裝備制造基地。
大慶油田自1960年投入開發建設,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56.7億噸,累計生產原油18.21億噸,占同期全國陸上石油總產量的47%;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548.2億立方米,上繳各種資金並承擔原油價差1萬多億元,特別是原油5000萬噸連續27年高產穩產,創造了世界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跡。
2018年7月,大慶油田公司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深圳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雲計算、移動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運維服務、人才培養等領域展開全方位、深層次合作,實現資源***享、優勢互補,為大慶油田實現信息化建設“三步走”戰略提供技術支持,助推雙方***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