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六國論》開篇承題,明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這壹中心思路。先否定後肯定的句式,有力地突出中心論點的同時,又滿足了文采方面的要求。
繼而對論點進行簡要的分析與闡釋,並以此總領全文。作者將六國的滅亡歸為兩類,壹類是“賂秦”直接導致的滅亡壹“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另壹類是“賂秦”間接導致的滅亡壹“不賂者以賂者喪”。最後又以“故曰‘弊在賂秦也’”加以總結和點扣,壹遍遍地強化中心論點。
內容分析:
其結構完美地體現了論證的壹般方法和規則,堪稱古代論說文的典範。文章開篇即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論點;然後以史實為據,分別就“賂秦”與“未嘗賂秦”兩類國家從正面加以論證;又以假設進壹步申說,如果不賂秦則六國不至於滅亡,從反面加以論證;從而得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論斷。
最後借古論今,諷諫北宋統治者切勿“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文章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證,既深入又充分,邏輯嚴密,無懈可擊。全文綱目分明,脈胳清晰,結構嚴整。不僅句與句、段與段之間有緊密的邏輯聯系,而且首尾照應,古今相映。文中運用例證、引證、假設,特別是對比的論證方法。如“賂者”與“不賂者”對比。
秦與諸侯雙方土地得失對比,既以秦受賂所得與戰勝所得對比,又以諸侯行賂所亡與戰敗所亡對比;賂秦之頻與“壹夕安寢”對比;以六國與北宋對比。通過對比增強了“弊在賂秦”這壹論點的鮮明性、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