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病知識:腳氣的病因及生活禁忌
新華網重慶健康頻道綜合
腳氣是足癬的俗名,腳氣是壹種極常見的真菌感染性皮膚病。如不及時治療,有時可傳染至其它部位,如引起手癬和甲癬等,有時因為癢被抓破,繼發細菌感染,會引起嚴重的並發癥。若治療不徹底,很容易復發。
腳氣的病發因素:
1、維生素B1分解增加是引起腳氣病的原因,進食某些含硫胺素酶的食物,如生魚片,牡蠣,蝦,咖啡,茶以及其他植物,可氧化維生素,使體內硫胺素水平下降。
2、維生素B1排泄增加也是引起腳氣病的原因,維生素B1在尿中的排泄形式主要為硫胺素本身(由腎小管排泌)以及乙酰化衍生物,醋酸噻唑衍生物等。在使用利尿劑時,可使維生素B1喪失過多。此外, 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腹瀉時也可致維生素B1喪失。
3、引起腳氣病的原因還有維生素B1攝入過少。每天正常成人男性攝入需要量為1.2~1.5mg,女性1.0~1.1mg,與能量需求有關,壹般不低於0.5mg/1000千卡。食欲減退,大量飲酒,長期靜脈營養患者 可致維生素B1攝入不足。
4、維生素B1吸收障礙也是得腳氣病的原因。維生素B1根據濃度高低不同,分別以被動擴散與主動轉運形式在小腸吸收,體內儲存量少。慢性腹
瀉,腸結核,腸傷寒等疾病可致維生素B1吸收障礙。酗酒
,慢性營養不良及葉酸缺乏者亦可存在吸收障礙。酒精性肝病患者除了吸收障礙外,還伴有硫胺素轉變為焦磷酸硫胺的中間代謝障礙。
5、在生理情況下,如生長發育旺盛期,妊娠哺乳期,強體力勞動與運動者,或以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低蛋白質飲食結構為主者,維生素B1需
求量增加。在病理情況下,如甲狀腺毒癥,長期發熱,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時,維生素B1需求量亦增加,這時候也會同意導致腳氣的發生。
治療腳氣的生活禁忌:
1、勿亂用藥。
腳氣用藥最關鍵的是應分類型進行連貫正規的治療。有人用膚輕松等皮質類固醇藥膏來治療足癬,結果越治越擴展。有人將阿司匹林片壓碎撒在糜爛的足
趾問,結果形成壹個潰瘍,長期疼痛不愈。有很多人在皮膚形成紅癢斑塊時外用皮炎平軟膏是壹個誤區,皮炎平軟膏中有大量的激素成分,而這正好是真菌的營養
劑,所以在肯定是癬的情況下搽皮炎平,只會越搽越厲害。有些人往往用道聽途說的土法亂治腳氣,有時雖能起到止癢的效果,但絕對去不了根。而且有些土法由於
刺激性較大,還會造成過敏反應。因此,出現腳氣癥狀,應該盡早接受治療。
2、堅持用藥
足癬是壹種慢性感染,真菌寄生角質層中生長繁殖。需長期用藥才能殺死它。治療勿自動停藥,通常應在自覺好了後,繼續用藥數周,最好是能作黴菌檢查及培養,連續三星期都是陰性才算治愈。
3、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腳氣患者用藥要根據病變的具體情況。破潰處不能用酊劑,皮膚變厚,裂口該用軟膏。破爛出水時應該到醫院,由醫生按照具體情況進行適當的治療。足
癬發生繼發感染時,局部出現急性炎癥。就不能按壹般足癬治療,應該先處理繼發感染。如有紅腫,局部可外用硼酸水或咬喃西林液冷溫敷可消炎消腫,必要時還要
全身投用抗生素,並按照醫生囑咐適當休息。
4、宜多吃各種富含維生素B1的食物
腳氣病患者首先宜多吃各種富含維生素B1的食物,以補充多量的硫胺素,成人每日壹般約需1.5毫克,包括各種粗糧、谷類、花生、黃豆、糙米等。
適宜吃高蛋白質食品,每日每千克體重1.5克,可選用各種動物性食品,如蛋類、乳類、魚類以及豆制品等。忌吃鹽和過多的碳水化合物,忌吃甜食,同時在煮粥
或燒菜時,忌堿,因為堿易造成維生素B1的大量破壞。
5、腳氣患者忌吃以下食物:
南瓜:民間多視之為“發物”。明·李時珍就曾指出:“多食發腳氣。”《本草求真》亦雲:“凡人素患腳氣,於此最屬不宜。”清代食醫王孟英也說:“……,腳氣痞悶,皆忌之。”
雞蛋:根據清代食醫王孟英的經驗,腳氣患者忌吃雞蛋。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中明確告誡:雞蛋“多食動風阻氣,……腳氣皆不可食。”
鴨肉:根據前人經驗,患有腳氣之人,不宜多吃鴨肉。如清代食醫王孟英曾在《隨息居飲食譜》中說:“多食滯氣,滑腸,凡為陽虛脾弱,……痞脹腳氣,皆忌之。”《飲食須知》亦雲:“鴨肉味甘性寒,滑中發冷氣,患腳氣之人忌食之。”
甜瓜:根據古代醫家經驗,患有腳氣病者應當忌吃甜瓜。如《孫真人食忌》中早有記載:“患腳氣病人食甜瓜,其患永不除。”《隨息居飲食譜》中也說:“凡虛寒多濕,……腳氣,皆忌食。”
白酒:俗稱燒酒,為壹種烈性酒。明·李時珍曾說:“燒酒,純陽之物,與火同性,過飲不節,殺人頃刻。”同時它還會導致B族維生素的缺乏,也包括維生素B1的缺失。所以,已患有腳氣病,即維生素B1缺乏癥者,應當戒酒。
溫馨提示:腳氣常常是由於衛生問題引起的,保持足部清潔幹燥是預防腳氣發生的前提。為此,要養成常洗腳的習慣,但洗腳時要忌用堿性肥皂等刺激性的化學用品。趾縫緊密的人可用衛生紙夾在中間,以吸水通氣,保持清潔,遠離腳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