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愛彌兒》讀後感2000字

《愛彌兒》讀後感2000字

《愛彌兒》讀後感2000字壹

 《愛彌兒》是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傑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該書於1762年發表,是壹部哲理小說,同時也是壹部教育論著,其副標題就叫《論教育》。它描寫了壹個人從出生到結婚,到進入社會受教育的全過程,主張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受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然的發展。這部書不僅是盧梭論述資產階級教育的專著,而且是他闡發資產階級社會政治思想的名著。《愛彌兒》出版後轟動了整個歐洲,影響巨大。

 盧梭的《愛彌兒》***分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在第壹卷中,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壹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壹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征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無疑是個重大的進步,它對後來資產階級教育學的發展,特別是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極可貴的啟示。

 在資產階級革命之後,十八世紀的西歐正處於資本主義經濟日益發展壯大,封建社會行將崩潰,更為深刻的資產階級革命即將到來的時期。這種情況在法國表現得尤為明顯。當時,法國是壹個落後的封建專制國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國家?這句驕橫的名言,就反映了這種專權狀況。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憑借封建王權和神權對第三等級施加沈重的壓迫,使整個第三等級其中包括資產階級完全處於政治上無權的地位。在經濟上,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擁有大量的土地,控制著財政稅收大權,殘酷剝削和掠奪第三等級,特別是廣大工農勞苦大眾。

 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日益擴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種無權狀況了。反對封建壓迫,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成了第三等級的***同要求。盧梭和其他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這壹要求。《愛彌兒》壹書則是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樣:?十八世紀的偉大思想家們,也和他們的壹切先驅者壹樣,沒有能夠超出他們自己的時代所給予他們的限制。?盧梭也是這樣,盡管他的教育思想代表著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在當時起過反封建的進步作用,但是由於他所處的時代和他自己的階級局限性,他不懂得階級和階級鬥爭的科學,因而也不懂得自人類劃分為階級以來,教育始終是帶有階級性的,是為壹定的階級服務的工具。正因如此,他的自然教育理論後來為不少壟斷資產階級教育家所利用,他們把資產階級教育鼓吹為?超階級?、?超政治?的東西,為帝國主義欺騙勞動人民效勞。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自然哲學觀點出發的。按照這種觀點,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著這壹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之後,才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為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狀況,他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育資產階級理性王國的?新人?。在愛彌兒身上,盧梭就傾註了培育這種?新人?的理想。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恒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因此,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他主張采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盧梭提倡的自然教育,在當時學校附屬於教會、以宗教信條束縛兒童的個性發展的情況下,他所渴求的?個性解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客觀上也是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他所主張的實物教育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盡管十分簡單,然而也有某些借鑒作用。但是,盧梭是壹個唯心主義的?自然神論者?,他所主張的從兒童的個人愛好和興趣出發進行教育的?兒童中心論?,他所片面強調的要讓兒童從個人活動中求得知識,輕視對兒童進行系統的人類積累的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

 與自然教育密切相聯的,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不去過那種依高官厚祿的寄生生活,不受權貴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賦予的權利,人人平等,互助互愛。盧梭認為,只有經過這些教育,才能使兒童的心靈免受宗教偏見的扼殺,及早地養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體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習慣。待他長到成年時,他就會善於選擇壹個良好的制度,在沒有奴役的情況下,經營壹小塊土地或壹個作坊,謀求自己的幸福。盧梭的這些教育思想,對於當時的封建專制教育和宗教教規無疑是有力的批判,對於啟發第三等級特別是資產階級起來反對封建專制的鬥爭,具有相當大的鼓舞力量。

 讀完《愛彌兒》這部偉大的著作,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啟發,我認為在我們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鍛煉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並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必要讓學生盡可能地接觸、了解、掌握壹些最新的科學技術知識,關心當代世界***同關心的問題,把當代和未來的科學發展的絢麗藍圖呈現在他們面前,讓他們去觸摹、體驗,並初步掌握。

 學校科技教育的目的和意義就在於開發智力,培養能力,壹切從育人出發,發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並舉的思想格局。充分認識科技教育在?基礎教育必須從應試教育轉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中的推動作用。有效地培養跨世紀創新人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

 《愛彌兒》讀後感2000字二

 在朋友的推薦下,我看了盧梭的《愛彌兒》。壹個半月的時間下來,看得比較慢,所以上下兩卷書並沒有全部看完。但卻也在看過的壹些章目中窺見了這位偉大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的深邃洞明的見解。無論是在壹些教育理念、原則還是為人處世的道理上都給人耳目壹新,恍然若悟之感。關乎教育,關乎人性,更是壹部關於人生及生命本體探尋意義的煌煌巨著。偉大人物的偉大思想總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的。正像尼采曾說過的那樣,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可以不在當時那個潮濕的環境中大放光彩,在經過時間沈澱,時代幹燥了之後可能更能準確地定位其價值。《愛彌兒》中的壹些論斷在當時引起了不同凡響的轟動與爭議,哪怕是現在,面對現在教育中存在的偏弊,我們也能在這本像預言壹樣的書裏面找到依據與線索,給我們啟迪與智慧。

 第壹卷開篇,作者寫道:?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壹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或許作者並不是想要強調人性是惡,道德敗壞,而恰恰正是為了突出出自自然之手的嬰兒們都天然的美好無瑕,並無後來的拙劣之分。盧梭從自然哲學觀出發,認為應尊重兒童的天性,回歸自然為精髓。他在書中幾次三番的強調,?應該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這是符合常倫的常識,然而真正能時時做到這樣的家長或老師卻不多。只有擺正成人與孩子的世界觀,才能正確地處理站在各自立場上的價值觀。

 在受到盧梭提出的三種教育之壹的人的教育時,我們能否發出感慨:?我們沒有使他喪失大自然賦予他的任何東西!?然而我們又會產生疑問,自然賦予他什麽呢?真正做到這壹點有多難?盧梭自己也在書中提到,?這樣的兒童教育,實行起來是要遇到許多麻煩的,因為只有眼光深遠的人才懂得它的意義,而在壹般庸俗的人看來,花這樣多心血培養起來的孩子,不過是頑皮的兒童。?

 自然教育,遵循人的自然本性,是教育與人身心發展的各個階段相壹致。歸於自然,把兒童當兒童,盧梭在教育愛彌兒時,會經常精心設計出壹個又壹個的精彩情境:在 ?種蠶豆?的故事中他們可以找農場主幫忙,通過自己的勞動的實際付出去體會別人的辛苦,使愛彌兒意識到他在這裏投入了他的時間、他的勞動、他的辛勤以及他的人格,然後清楚地知道什麽是財產權;在學習地理知識時他帶著愛彌兒去蒙莫朗錫鎮北的森林,讓愛彌兒在對知識是否有用表示懷疑與疑問時用迷了路在森林中找到回家的路來教授有用的地理知識;在學習物理時他帶著愛彌兒觀看魔術師小鴨子的表演,讓愛彌兒自己發現磁石異性相吸同性排斥的原理等等,這些都是現實生活實際事物觸發,用符合孩子需要的視角來設計的情境,讓愛彌兒在每件事情中都清楚地知道自己學的知識是有用的,而不是總在懷疑?這有什麽用處?。

 在看這些盧梭設計的教學場景時,經常對比著我會聯想到現在我們社會中的教育。我們學著所謂的豐富的知識,學富五車是高山仰止的境界。不停地往腦袋裏存儲知識,我們以為裝在了大腦裏就會運用了,而事實上?會用?的場合也僅限於在考場和考卷上。就觀察自己而言,學到的書本裏的知識似乎與生活是完全脫節的。在生活中,我們不會用到高等函數,不會去算算太陽高度角的大小,不去考慮什麽地磚偏向力,不去?好像生活也不是不能繼續,所以我們依舊把學的有用沒用的知識都打包起,束之高閣,積滿塵埃。這邊是無止盡的學,這邊壹如既往的是像是被抽取了思考之源忙碌而沒有充實的的生活,倒是兩不相誤!而在盧梭的教育理念裏,我們應該拋棄那些繁重而缺少實際意義的教育模式。

 ?妳們不要剝奪大自然給予他們的短暫的時間,否則妳們將會後悔不及的;壹到他們能感受到生的快樂,就讓他們去享受?,孩子不應該是被逼著去學用剝奪了其玩耍時間為代價換得的無有用處的知識。也不該是僅為傳授知識而學知識。?真正有益於我們幸福的知識,為數是很少的,但是只有這樣的知識才值得壹個聰明的人去尋求。?所以問題不在與他學到的是什麽樣的知識,而在於他所學的知識要有用處。?妳要始終記住,我所施行的教育,其精神不是要教給孩子以很多的東西,而是要讓他頭腦中獲得完全正確的和清楚的觀念,即使他壹無所知,那也沒有關系,只要他未受欺騙就行了。?

 例如,盧梭在書中提醒人們:在這個階段(10歲或12歲時),不必急於教孩子讀書識字,不可讓孩子成天沈沈悶悶地啃書,而應讓他多接觸大自然,到自然中去觀察周圍的事物,去發現他從沒有見過的新奇的東西。正像盧梭在書中說的那樣,知識是無窮盡的,而我們能夠加以利用的生命時間遠比我們想象中的少的多,在有限的年華裏,綿延廣浩的知識海洋裏,我們是滄海壹粟。但是,就在之前說過,盡管所謂的知識無窮,對於個體而言,真正能使我們獲得幸福的知識,為數是很少的,聰明的人懂得怎樣去追求這些為數稀少的知識,而大多數人則更多的要與並不能帶給我們幸福的知識周旋。寶貴的光陰耗盡了,卻也沒有達到我們人生的初衷,快樂的享受生活。而對孩子們更是應該如此。記得美學老師曾在課堂上講過,那些平時在實驗室裏忙個不停的人們,在真正得以空閑下來的時候,卻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麽,這是壹件多麽可怕而又可悲的事情啊!人活著還有什麽想頭。

 當然,不排除這樣的教育是太理想化的,姑且不說能否做到,即使能做到,也沒有具體考核衡量的標準來判別。而書中,愛彌兒也只是盧梭為了闡述自己的理論而?想象的學生?。

 另外,在現在的社會條件下,無疑這樣的做法會招來質疑,所以作為此種教育做法與理念的執行者,需要極大的勇氣和魄力,能夠抵制世俗的壓力,更需要壹份洞察的遠見與智慧。所以確實,教育工作者的難為之處,更會受到輿論的壓力。即使只是壹位孩子的家長,也是同樣有難處的。因此,盧梭在書中設想的也應只是理想狀態吧!在不同的現實社會中種種瑣碎的阻力都會使我們無法完成心中所設想的理想狀態。

 ?在書裏面,作者寫了在不同時期,不同年齡段,應該針對不同的教育內容、教育原則和方法。如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夠自然發展。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壹時期的兒童進行感觀教育。?而對於已經具有壹些經驗了的更為年長些的孩子,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我們身上首先成熟的官能是感官,因此應該首先鍛煉的是感官;然而,唯獨為人們所遺忘的,而且最易於被人們忽略的,也是感官。?可以推想盧梭指出不僅僅是使用感官,而是通過它們學習正確的判斷,也即學會怎樣去感受。如怎樣摸,怎樣看,怎樣聽。為了要學會思想,就需要鍛煉我們的四肢,我們的感覺和各種器官,因為它們就是我們的智慧的工具。就像中國古語說的那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此看來在壹定階段,?鍛煉感覺?的教育很重要。

 孔子弟子三千,其中優秀的教育方法與教育思想被我們壹直傳頌。諸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壹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有教無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等等。雖然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和背景,但我們還是能跨越時間、民族的界限找到***鳴。諸如,盧梭也很強調興趣、愛好,遠比知識重要。裏面說到,?智慧的平靜的歲月是那樣的短促,它過的那樣迅速,它還有許多其他的必要的途徑,所以,企圖在這段期間內把壹個孩子培養成壹個很有學問的人,實在是壹種妄想。因此,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有道是:?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學問本應就是壹件快樂的事,有了興趣的發現才會引起更深層次的了解與挖掘。知識、書本是多的學不完,看不完的。與其打壹百口淺井,不如專註地深入掘壹口深井。前者徒勞淺薄花同樣的力氣卻看不到甘冽的清泉,後者卻井水汩汩。讀書也是這樣,記得老師也經常強調,學而精。在某壹方面有著最為得力的理解,而不僅僅是對所有都泛泛,壹知半解,做了很多無用功。仔細尋覓壹方面適合自己的土地,耕耘也好,挖井也罷,深入持久就好!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毫無疑問,這是所有壹切良好的教育的壹個基本原則。相比於現在的各種教育方式,優秀合理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似乎僅存於書本中,束之高閣。

 在實際中,仍貫徹著壹些拙劣的教育原則,使教育發展滯緩,優秀人才培養更是受阻。這是緊重要的問題。盧梭又指出,建立在愛好興趣幾點上的學習,也要時常註意,不要因此就加重了他的負擔,以至使他感到厭倦,而在他快要困倦的時候,什麽事情都要馬上停下來。他說道,?重要的不是他學多少東西,而是不要使他做任何違反他的意誌的事情。?

 ?當我們看到野蠻的教育為了不可靠的將來而犧牲現在,使孩子受到各種各樣的束縛,它為了替他在遙遠的地方準備我認為他永遠也享受不到的所謂的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麽可憐時,我們心裏是怎樣想法的呢?即使說這種教育在它的目的方面是合理的,然而當我們看見那些不幸的孩子被置於不可容忍的束縛之中,強硬的要求他們向服苦役的囚徒似的繼續不斷地工作,我們怎麽不感到憤慨?。?野蠻的教育?即失去了人性、人文關懷的教育,當然並不是說教育的內容失卻了這些,而僅僅是最初的教育目的、方式、方法就已經是野蠻的了,所導致的也只能是野蠻的產物,直到最後流血受傷。讀到這裏,引發的感慨是,當壹位成功的老師實在是不容易的,壹位出色的教育家更是需要勇氣和魄力的。但教育家和老師終究還是不同,前者在理論上加以指導,後者是付諸於實踐。甚至覺得,教師需要壹種東西,?天賦?。

 我很喜歡書中談到的這個小故事。

 他的朋友想考考他那個年紀只有九到十歲的兒子的學生,有壹天傍晚,他同老師和孩子壹起到壹個空曠的地方去散步,那裏有壹些小學生在放風箏。父親邊走邊問他的兒子:?風箏的影子在這裏,風箏在哪裏?那個孩子連頭也不擡壹下就立刻回答說:?在大路的上空。?不錯,?海德爵士說,?大路是在太陽和我們的中間?那位父親聽見這句話,就吻他的兒子,考完以後,也沒有說什麽話就走了。第二天,他送給老師壹張錢票,在它的薪俸之外還給了他壹筆年金。這位父親是多麽賢明,他的兒子是多麽有出息,那個問題正適合與用來問他那樣年紀的孩子;他的回答雖然簡單,但是妳可以從其中看出那個孩子的判斷是多麽準確。

 也許這個故事乍壹看平淡無奇,並沒有像作者說的那樣讓人眼前壹亮或震撼。?妳自己必須要有很深刻的判斷能力,才能評價孩子的判斷能力。?壹個出色傑出的老師必須具有這種很深刻的判斷能力。而實際中,苛求這樣有遠見與智慧的和深刻判斷力的老師是不現實的。出現的多有這樣壹類的老師:?壹個教師考慮他自己的利益的時候比考慮他學生的利益的時候多;他所註意的,是怎樣證明他沒有浪費時間,證明別人給他的薪水他是受之無愧的。

 他把壹套易於表現的本領教給他的學生,隨時都可以拿出來誇耀於人?炫耀壹番,而大家也就感到滿意,此後,他把他的東西收拾起來就走了?,可以說教師中存在這種境況是很多見,很普遍的,尤其是現在社會中,當然這是每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所決定的,教育制定規定教學任務,姑且稱之為?集約型?的教育方式。但是,還有壹點需要指出的是,當然並不是所有教師都如此,或者說並不是壹位教師在他教授的生涯中都貫徹如此。還是有很多不僅是為了展示炫耀成果的教學片段的。我們高中的歷史老師,是壹位不壹般的歷史老師,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是他的懷疑精神,人性理念,康德,真實,講真話?讓我至今記憶深刻。他總是重復強調說,中國人,我們缺少的其實只是常識,而實際中被我們所稱之為的常識卻早已違背了人性。

 ?孩子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摸索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在這壹摸索過程中,教師要做的不是要投入參與帶孩子的摸索過程中,而只需陪伴在壹旁,悉心耐心的觀察孩子,從而使孩子在這壹自然過程中順著自己的天性發展。這壹點值得我們現在的教師和家長加以重視?。在幫助孩子養成生活習慣的同時,盧梭強調教師不單純是要做言辭及行為上的巨人,而是應該?謹言慎行?。從文本中,可以理解為教師不是說得越多,做得越多就越想榜樣。文中舉出非常典型的壹個例子,當愛彌兒跌倒時,教師會鎮定的註視他,不是驚慌失措而是平靜地呆在原處,愛彌兒看到老師這般態度便也會平靜地對待摔倒這件事,不慌不忙的自己站起來。可以看出,教師可以有效的影響學生的生活習慣,不壹定要隨時灌以滿滿的語言和行動表現,只需隨時地註意自己生活中的言行。

 此外,在我所看到的章節中,還有壹個教育現象。?名門巨戶之家的教育,只是在於使接受這種教育的人與眾不同,所以它總是選擇最花錢的科目教,,而不願意教最普遍的科目,即使最普遍的科目最有用處也不教。?看到這裏,我的感慨是,盧梭概括洞察的確實深遠。歷來,不分國界,似乎都走不出這個名利的圈子,看看當今社會上的各種教育現象,又何嘗不是如此。盧梭就拿這個舉了兩個例子,學騎馬與學遊泳。在商業化社會,趨利趨名的心理在大眾心裏越來越濃厚,也許教育的初衷已離我們漸行漸遠,這是壹個值得引起我們深思的問題。對有用知識的追求,對為人類幸福服務的那些聰明而為數甚少的知識的態度如何,擺在怎樣的高度。

 有人說,中國至少在近兩三百年內,教育不會有太大改觀。確實,無論在學校裏還是社會上,對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大家都能說出壹二。我們對比國內外,感嘆中國式教育的失敗帶來的種種不利後果。很多人,看到諸多問題所在,沒能夠試圖提出解決辦法,只寄希望於時間、後人來為我們?現狀後改變?,這是壹種看法。也有人反映,確實,教育制度牽涉著其他關鍵要素,就會提到政治制度、經濟體系。然而,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先哲們提出的偉大思想吧!在專制盛行的社會背景下,壹些預見性問題與可以嘗試的解決方案早已有涉及到,給我們啟發。

 讀壹本好書,就像是與品格高尚的作者對話,在驚嘆其思維火花的同時也提高了我們的境界。盧梭花了20年心血思考和3年時間寫作的《愛彌兒》,值得我們幾遍的細細研讀,收獲通向幸福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