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壹,吟詩拒私情
鄭板橋在任山東濰縣知縣時,為民做主,大辦實事,清正廉潔,深受百姓們愛戴。
有壹次,鄭板橋拘捕了壹個“土霸王”。這個家夥的叔父和舅父,壹個是員外,壹個是進士。他倆帶著禮物來找板橋說情。板橋便以酒吟詩為令。板橋賦詩:“有‘水’念作‘湘’,無‘水’還念‘相’,去‘水‘加‘雨’便是‘霜’。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員外吟到:“有‘水’念作‘溪’,無‘水’還念‘奚’,去‘水’加‘鳥’便是‘雞’(指繁體“雞”字)。得勝貓兒似猛虎,落毛鳳凰不如雞”。進士吟了起來:“有‘水’念作‘清’,無‘水’還念‘青’,去‘水’加‘心’便是‘精’,”板橋急忙插話:“非也,去‘水’加‘心’便是‘情’。”進士拱手笑道:“我倆有心來講情,就拍大人不準情。”板橋也拱手答道:“板橋身為七品令,不徇私情只認清。”員外和進士無言以對,只好垂頭喪氣地溜走了。
“民於順處皆成子,官到閑時更讀書”。鄭板橋在濰縣為官七年,無論是在吏治還是詩文書畫方面都達到了新的高峰。離開濰縣時,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畫像以祀,並自發於濰城海島寺為鄭板橋建立了生祠。
二,吟詩諷才子
“烏紗擲去不為官”的鄭板橋,在漫遊中遇到了壹幫秀才宴飲賦詩,他也擠進去看熱鬧。這幫並無真才實學的酸儒,個個喝得醉意酩酊,各自長吟短哦,賣弄風騷。蹲在墻角的鄭板橋聽了秀才們的大作後,覺得俗不可耐,禁不住流露出鄙夷的表情。壹個秀才見他衣著襤褸,相貌也平平常常,便沒好氣問道:“妳也懂詩嗎?”板橋答:“略知壹二。”那秀才便叫板橋吟壹首,並指著正在滾開的水壺為題。板橋略壹思籌便高聲吟到:
嘴尖肚大柄兒高,
才止饑寒便自豪;
量小不能容大物,
二三寸水起波濤。
眾秀才壹聽詩有所諷,但又寫得貼切隱諱,只好忍住氣問姓名,板橋通了姓名,秀才們目瞪口呆,原來蜚聲南北的鄭三絕就在眼前。個個流露出敬慕的神態。
三,少年顯才華
鄭板橋少年時,天資聰慧,三歲識字,至八、九歲已在父親鄭立庵的教導下,刻苦用功,發憤讀書。11歲左右已熟讀經、史、子、集,並能默寫《勸學》、《中庸》、《論語》、《孟子》全文,深得其父喜愛。有壹天,鄭立庵帶著12歲的鄭板橋和他的幾個得意門生外出踏青。他們來到了方壺島小橋,壹學生突然尖著嗓門,指向橋下叫道:“鄭先生,妳來看。”鄭板橋和幾個同學,隨著鄭立庵忙走過來,低頭向那橋下看去,原來水中浮著個淹死不久的妙齡女郎,只見她粉面朝天,青絲隨水不停飄動,只是兩塊巨石將這女郎屍體夾在其中,而不能隨水流去。鄭板橋和同學們莫不為死者不幸遭遇而惋惜。鄭立庵更為這女郎橫遭夭折而連聲嘆息,邊走邊吟起詩來:“二八女多嬌,風吹落小橋。三魂隨浪轉,七魄泛波濤。”鄭立庵剛剛吟罷,鄭板橋已走到他身邊。鄭立庵得意洋洋地瞟了兒子壹眼,正想與之講授此詩的意境,不料他壹只長袖已被鄭板橋緊緊拽住,並聽到他兒子急促地問道:“爸,妳認識這大姐?”鄭立庵漫不經心地搖搖頭。鄭板橋又問:“爸,妳是在什麽時候看見這大姐被風刮下橋的?妳怎知道她三魂七魄正隨波逐浪而去呢?”鄭立庵被兒子問得啞口無言,再也沈不住氣了。他臉壹沈,手指鄭橋橋:“燮兒,那、那依妳看,這首詩該怎麽吟?”鄭板橋不慌不忙,退後壹步,向鄭立庵深深壹揖:“父親大人息怒,暫容孩兒吟來。”說罷,他就壹步壹句哼起:“誰家女多嬌,何故落小橋。”鄭立庵聽到這裏,滿臉怒氣已消去壹半,心中不得不暗暗佩服。接著,他又聽見鄭板橋繼續吟了起來:“青絲隨浪轉,粉面泛濤。”鄭立庵聽罷,滿臉怒氣壹消而光,露出了贊許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