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鸚鵡救火文言文答案

鸚鵡救火文言文答案

1. 鸚鵡救火文言文答案

《鸚鵡救火》

作者 劉義慶

年代 南朝

原文

有鸚鵡飛集他山,山中禽獸輒相愛重。鸚鵡自念雖樂,不可久也,遂去。後數月,山中大火。鸚鵡遙見,便入水沾羽,飛而灑之。天神曰:“汝雖有誌意,意何足雲也?”對曰:“雖知不能救,然嘗僑居是山,禽獸行善,皆為兄弟,不忍見耳。”天神嘉其義,即為之滅火。

註釋

1.集:棲息

2.念:想

3.沾:沾濕

4.輒:都

5.去:離開

6.濡:浸

7.何足道也:(妳灑的這點水)怎麽能撲滅火呢

8.然:但是

9.僑:寄居

10.區區:小,細微

11.誌:願望;指滅火的心意

12.見:文中指禽獸們受火災之苦

13.雖:即使

14.是:這

15.善:好的

16.皆:都

17.對:答

18.即:就

19.他山:別的山頭,指不是自己常居的山頭

20.相:動作由壹方來而有壹定對象

21.相愛:喜歡它

22.嘗:曾經

23.為(即為滅火):替

24.重:雙重

25.遙:遠

26.足:值得

譯文

有壹只鸚鵡飛到別的山上,棲息在那裏,山中的飛禽走獸都很喜歡它。鸚鵡自覺得這座山雖然讓它快樂,但不是它長久停留的地方,就飛走離開了。飛禽走獸都依依不舍

過了幾個月後,山中失火了。鸚鵡遠遠看到,心中急得像被火燒。就飛進水中沾濕了自己的羽毛,飛到火上面灑水。

天神說道:“妳雖然壹片好心,但這幾滴水又哪裏值得說出?”

鸚鵡答道:“盡管我知道區區幾滴水不能救火,但是我曾經暫時在這座山住過, 山上的飛禽走獸對我很好,我們都親如兄弟,我不忍心看著他們被火燒毀啊!”

天神贊揚鸚鵡的好心腸,立即為它把火撲滅了。

寓意

這則寓言高度贊揚了珍視友誼,為友誼寧肯獻出生命的無私精神。而且幫助不在於大小!

珍視友誼,為友誼寧肯獻出生命的無私精神.我們要學會知恩圖報,不能做忘恩負義的人。

啟示與借鑒

1.幫助他人,不在於力量的大小,而在於顯示壹片誠心。有人捐壹元錢幫助病重的同學,有人出五十萬支援受災的百姓,各盡其力,這“義”的分量是相當的。

2.與愚公移山的意義相似,盡心盡力去做看似無用的事情,而以誠心感動了他人並得到幫助。

3.人要有毅力 不管這股力量是多麽的微小 持之以恒的應對 壹定會有回報的 與“水滴穿石”同壹個道理。

4.要知恩圖報,不要忘恩負義。

2. 鸚鵡救火文言文答案

簡介 中國傳說故事.壹天,壹只鸚鵡飛往別的山頭棲息,那裏的禽獸友好相處,像個幸福的大家庭.鸚鵡雖然很喜歡這座山,但還是回到自己的老家.幾個月後,那座山起了大火.鸚鵡看到,便入水中潤濕羽毛,飛往那山空中,灑落毛羽間水想滅大火,這樣往來反復,不以為苦.天神譏笑它愚蠢,滴水怎能澆滅大火?可是鸚鵡仍堅持這樣做.天神被它的誠意感動,就降下大雨,澆滅了山上的大火.(<<;藝文類聚>>;卷九壹引<<;宣驗記>>;) 寓意 1. 不可以忘恩負義,在看到以前幫助過自己的人有困難時,應給予其幫助。 2. 人的力量是巨大的。 原文 有鸚鵡飛集他山,山中禽獸皆相愛。鸚鵡自念,此山雖樂,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獸依依不舍。 後數月,山中大火。鸚鵡遙見,遂入水沾羽,飛而灑之。天神曰:“汝雖好意,然何足道也?”對曰:“雖知區區水滴不能救,然吾嘗僑居是山,禽獸善行,皆為兄弟,吾不忍見其毀於火也。”天神嘉其義,即為之滅火。

鸚鵡救火

[1]註釋 ①集:棲息 ②輒:總是 ③相貴重:尊重它;相:指代鸚鵡 ④沾羽:沾濕羽毛 ⑤嘗:曾經 ⑥僑居:寄居 ⑦行善:行為善良 ⑧嘉:多作美好,贊許,如嘉客,嘉賓。嘉感:贊揚並受感動 ⑨去:離開。 補充: 焚:被火燒 何足道也:哪裏足夠呢? 譯文 有壹只鸚鵡飛到壹座山上,和山中的飛禽走獸都相處很好。鸚鵡自己想:雖然很快樂,但不是我長久居住的地方。於是就離開。後來,過了幾個月,山中燃起了大火,鸚鵡遠遠看見了,就飛入水中,沾濕自己的羽毛,飛到山上,灑水(滅火)。天神說:“妳雖然有誌氣,但是力量微不足道。”鸚鵡回答說:“雖然我知道不能滅火,但是我曾經在此山中住過,山中的飛禽走獸對我很好,都是我的兄弟,我不忍心見他們(遭遇火災)。”天神贊美而且很感動它們的義氣,立即用雨幫鸚鵡將火滅掉。 編輯本段來源出處 《鸚鵡救火》出自劉慶的怪小說集《宣記》。[2]作者 劉義慶(403年--444年)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權文學家。《宋書》本傳說他“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學,廣招四方文學之士,聚於門下。 劉宋宗室,襲封臨川王贈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在政8年,政績頗佳。後任江州刺史,到任壹年,因同情貶官王義康而觸怒文帝,責調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開府儀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於建康(今南京)。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除《世說新語》外,還著有誌怪小說《幽明錄》。 生平 原籍南朝宋彭城,世居京口。南朝宋武帝劉裕之侄,長沙景王劉道憐之次子,其叔臨川王劉道規無子,即以劉義慶為嗣。劉義慶是劉宋武帝的堂侄,在諸王中頗為出色,且十分被看重。 (壹)京尹時期(15-30歲)劉義慶15歲壹路來平步青雲,其中任秘書監壹職,掌管國家的圖書著作,有機會接觸與博覽皇家的典籍,對《世說新語》的編撰奠定良好的基礎,17歲升任尚書左仆射(相當於副宰相),位極人臣,但他的伯父劉裕首開篡殺之風,使得宗室間互相殘殺。因此劉義慶也懼有不測之禍,29歲便乞求外調,解除左仆射壹職。 (二)荊州時期(30-37歲)劉義慶擔任荊州刺史,頗有政績。荊州地廣兵強,是長江上遊的重鎮,在此過了8年安定的生活。 (三)江南時期(37-41歲)劉義慶擔任江州刺史與南兗州刺史,38歲開始編撰《世說新語》,與當時的文人、僧人往來頻繁。於41歲病逝於京師。劉義慶是個“為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義”的人,稱得上是文人政治家。壹生雖歷任要職,但政績卻乏善可陳,除了本身個性不熱衷外,最重要的就是不願意卷入劉宋皇室的權力鬥爭。

3. 解讀鸚鵡救火的文言文

鸚鵡撲火

有鸚鵡飛集他山,山中禽獸輒相貴重,鸚鵡自念:雖樂不可久也,便去。後數日,山中大火。鸚鵡遙見,便入水濡羽,飛而灑之。天神言:“汝雖有誌,意何足雲也?”對曰:“雖知不能,然嘗僑居是山,禽獸善行,皆為兄弟,不忍見耳!”天神嘉感⑦,即為滅火。

註釋:

①集:棲息。②輒:總是。③相貴重:尊重它。相:指代鸚鵡。④濡羽:沾濕羽毛。⑤僑居:寄居,寄住。⑥善行:行為善良。⑦嘉感:贊揚並受感動。

譯文:

有壹群鸚鵡飛到壹座山上,山中的禽獸都(很喜歡),互敬互愛。鸚鵡想,這裏雖然感到很快樂,但是不能長久居留下去,於是便飛走了。過了好幾個月以後,山中突然失火。鸚鵡遠遠地看到,便用自己的羽毛沾濕水,飛到山上,灑水去救火。天神見此,說道:“妳雖然很有意氣和氣誌,但又有什麽用(效果)呢!”鸚鵡答道:“我雖然知道不能夠把火救滅,但是我曾經住過這座山,與山上的禽獸友好相處,親如兄弟,(山中這樣著火),我不忍心看下去啊!”天神聽了很感動,以示嘉獎,便把山火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