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弟子規》中,我有幾句很欣賞,其中壹句是: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早晨要早早地起床,晚上睡覺要晚壹些.人的壹生很快就會過去,從幼年到老年,是轉瞬即至的事情,所以應加倍珍惜眼前的時光."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所以珍惜時光,也就是珍惜生命.就像我們這個學期壹樣,時間像箭壹樣快地過去,很快就到學期末了,但有些同學磨磨蹭蹭,不珍惜時間,我真是為他們而擔心.人的壹生就是要珍惜壹分壹秒,做時間的主人.
這只不過是《弟子規》裏面的壹句而已,其實這裏面所有句子都蘊含著壹個道理,這需要我們慢慢去體會,去領悟.
所以《弟子規》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建議所有的學生都來熟讀《弟子規》,並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爭取做壹名品德高尚的小公民. 大四畢業的暑假裏我把蔡禮旭老師講的《弟子規》從頭到尾看了兩遍,深感相見恨晚,為什麽我們小時候沒有學老祖宗留下來的這麽寶貴的精神遺產?我對現在的教育模式,價值體系產生了很大懷疑。
《弟子規》講述的是看似很淺顯的如何待人接物和修身養性的生活習慣,可這些貌似淺顯的語句做起來很不容易。如果從小時候就學習《弟子規》,會對孩子壹生的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即使小時候不懂具體的意思,會在以後生活中慢慢領悟到《弟子規》的正確性。《弟子規》是幫助孩子大好人生根基的很好的基石。
我感悟最深的有這幾句話:“道人善,即是善”,“揚人惡,即是惡”,“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言”,“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道人善,即是善”,“揚人惡,即是惡”----現在網絡也好,電視也好,為了壹己私利,充斥著許多色情暴力,奇奇怪怪的新聞與廣告,變相的宣傳了“惡行”,他們要為社會大眾負責啊!
“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武力是智者不忍,不屑於使用的,因為他往往是沒有效果的工具。
後面兩句是教人不要惡語傷人,不要多嘴多舌,俗話說禍從口出,要人小心處世。
還有許多句子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並踐行,《弟子規》真是簡單話明大道理,體現的是中國老祖宗的智慧。 弟子規》讀後感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時山西絳州人李毓秀所作。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教人應該怎樣待人處世。
雖為古文,但作者最初的立意對象為受訓的兒童,故而字意簡單,讀起來並不費勁,加之在網上查到楊淑芬老師的講解,使我對整篇文件的思想有了壹個淺顯的認識。全文以人的品性修養為根本,教育壹個人從小到大應該刻盡的本份和不應逾越的界尺,雖然覺得有些古板,但字裏行間的勸叫,如明鏡般映照出我與文中教誨的德行的格格不入,隨之而來的是我對人生的迷惑和無助:我究竟應該怎樣活著?
在讀大學的時候,對儒家思想產生過濃厚的興趣,在並不深入的學習過程中,發自內心的感慨古人的智慧,之乎者也中深藏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和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倫理道德。但是,近代壹百多年的社會動蕩和西方文明的交融,使得原本清晰的文化脈絡漸漸模糊,尤其是肅清全社會價值取向的若幹次運動,更是雪上加霜。或許,對***產主義和建國領袖的崇拜支撐了上壹代人的精神體系,到了我們這壹代,原有的價值體系徹底崩潰,物資的充沛更加彰顯精神的蒼白,我們是文化缺失和精神貧乏的時代的產物,從何而開為何而去,我們沒有信仰,卻渴望信仰,我們對新的舊的道德標準都報以懷疑的態度,不屑於權威,卻又迷失在追求的過程中。
或許會有人笑我矯情,自己的事情都管不好,還去管這些似是而非的東西。但是,這樣的迷茫會影響我們的價值取向。偏激的、散漫的或者是憤世嫉俗的內心反映出來的正是我們自由主義。
看《弟子規》,覺得以前的人挺幸福的,壹出生就已經有壹套社會認可的道德範本,遵循著約束著,在短短的光陰中,總有被主流思想認可的聖賢書指引著,不管對個人發展是好是壞,但至少不會迷茫無助。壹個人有壹生都為之堅持的信仰,就算他資質駑鈍,依然會有所成就的。
細讀《弟子規》,發現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卻是我們最無知和薄弱的地方。古人訓誡做人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關懷朋友,都因為心懷感恩,正因為感恩,所以對人對物多了虔誠的敬仰之心,尊敬發至內心,而後謙虛謹慎的做人。時下太多如我壹般的年輕人,強勢的自我,對人對物都少了壹份感恩之心,目空壹切而後標新立異,自由散漫而後無法無天。
冰凍三尺非壹日之寒,對照《弟子規》,發現,陋習多的不是壹點,而是全部。欣喜,此書再次開啟我的啟蒙教育,內審自我價值觀,批判的接收古人為人處事的道理。
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盡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於別人怎麽說,那就是他最近讀了壹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壹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壹說我讀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妳,妳都要盡妳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麽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妳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壹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壹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裏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麽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扣,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閑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 現在什麽人都有,但有們的事情了!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麽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麽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壹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壹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自從讀了《弟子規》以後我知道人生需要考慮的還有很多很多,演戲很容易,做人卻很難,戲可以演過無數次,人生的機會卻只有壹次;世上好演的是戲,難做的是人;戲是虛構的,人卻是真實的;戲進而演的是人生,人生就像壹場戲,心靈美好的人,夢也壹定是美好的,真心的夢幻,絕不是虛幻)人活壹口氣,要活得有誌氣——為喘氣而活,僅活著而已;活得有誌氣,死得也美麗。昨天是曾經,是過去,今天是面臨,是現實,不要在昨天裏沈媚,應該在今天中開創!
在學生主修的第四課“信”,我知道了能實踐諾言,便是守信;不能實踐諾言,無論是出自不得已,還是故意食言,都違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處世的基本原則。母親履行的責任像奏多情的細雨,潤物細無聲;父親實踐的責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凈心田。同學們,父母永遠的付出,不曾為回報等待,壹心守候,只為子女成材。我們學了“入則孝”以後,心裏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為先。
《弟子規》裏面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需妳自己去細細品味。
生活似酒,人生像畫,歲月如歌。或許正是由於人生中有許多酸甜苦辣,才會使快樂的滋味更加甜蜜。
《弟子規》,它是中國舊時的蒙學課本,相傳是清朝李毓秀所著。它主要記載了聖人對學生的訓示。讓我們體會先人智慧的同時,不僅可以了解古文化知識,還教育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禮貌待人、如何為人處事……
這本書大概是說了:我們要關心自己的兄弟姐妹,要關心自己的長輩,還要懂得該怎樣做人。
我讀了《弟子規》最令我深刻的部分是:“不離床 喪三年 居處變 酒肉絕。”這句話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原來對自己父母的喪禮是這樣重視的,父母死了之後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這三年裏他們要把屋子變得簡樸,樸素,不能有壹點兒富貴的東西出現。但換回我們現代人能這樣做嗎?絕對不行!他們只能喪壹個星期,過了壹個星期,他們就到處去玩,喝酒吃肉類。現代人也不會把屋子變得樸素。
“冠必正,紐必結,襪必履,俱緊切”這句訓示教育我們外出時衣冠齊整。例如上學吧,壹個人衣冠齊整,讓別人看上去就覺得這學校的校風壹定很好,但如果壹個人頭發不整齊、校服的紐扣沒扣好,讓別人看了就誤認為這學校的校風很差。所以壹個人的形象很重要。現在的社會,妳的形象也可能決定妳的前途。假若兩個人同時去面試,學歷壹樣,其他條件差不多,但壹個衣冠整齊,講求衣服的衛生;壹個不註重自己的衣著,穿起衣服歪歪斜斜。妳說老板會選誰呢?當妳找工作面試時,別人不但看妳的學歷、能力,還要看妳的形象呀。我們校園裏也提倡過講究衣著整齊,形象要做好。所以我們從小講求衣著整齊,衣著的衛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我們以後的發展是有很大的好處的。
讀了這本《弟子規》,真是受益匪淺!
讀了《弟子規》後,我明白了什麽叫尊老愛幼,什麽叫孝敬父母,什麽叫勤儉節約,什麽叫寬容大量……這壹切壹切,都是讀《弟子規》給我帶來的收獲。
當我讀到“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的時候,我想到了自己,媽媽叫我去晾衣服,而我卻慢吞吞地應了壹聲“哦……等等!”然後又壹頭埋在電視堆裏,要媽媽再三催促才去晾衣服。這是多麽不應該啊!當我讀到“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的時候,我明白了壹個道理:父母親有了過失,當子女的壹定要勸諫改正,而勸諫的時候,絕對不可板著面孔, 聲色俱厲,臉色要溫和愉悅,話語要柔順平和。假如父母親不接受我們的勸諫,那要等到父母高興的時候再勸諫。倘若父母親仍固執不聽,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親陷於不義,甚至放聲哭泣,懇求父母改過!對比起我自己,我真感到慚愧!爸爸媽媽批評錯了我,而我沒有做到“怡吾色 柔吾聲 ”!只是板著臉孔跟爸爸媽媽講道理!當我讀到"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的時候,我的臉"唰"地壹下就紅了,因為我時常為了壹點雞毛蒜皮的事跟弟弟爭吵,爸爸媽媽來勸我們不要為了這點小事去爭吵,要和兄弟姐妹好好地相處,姐姐就應該讓弟弟,而我卻認為爸爸媽媽偏幫弟弟,常常讓爸爸媽媽為了我們而操心!現在回想起來,我真慚愧極了。當我讀到“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的時候,我知道了我們的時間是十分有限的,它可能會在妳聊"QQ"的時候,偷偷地從鍵盤上流走了;可能會在妳看電視的時候,乘機從遙控器上溜走了;也可能在妳們盡情玩耍的笑聲中悄悄地滑走了……
《弟子規》給我帶來的實在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壹面鏡子,使我看到了我在生活中的缺點,也使我下定了決心,指明了我追求的方向!
啊!我終於知道了老師叫我們讀《弟子規》的用義了——學會做人,做壹個孝順父母、團結兄妹、珍惜時間、誠實守信、認真學習的人!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年秀才李毓秀所著,它仿《三字經》體例,三言成語,名句疊韻的形式為古代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敬師規範,由《論語》《孟子》《禮記》《孝經》和朱熹語錄編纂而成,今天讀來仍然有現實的指導意義。當今發達的商品經濟社會和古代的社會環境不能同日而語,讀《弟子規》我想在現實和傳統之間有沒有壹個承繼關系?中國有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講得最多是壹個“育人”的問題,所謂至樂莫如育人,怎樣教育人,怎樣增加修養,做壹個完善的人?這是我們應從傳統中繼承和發揚的。在物質豐富、科技發展的現實環境下,很多人在精神上已沒有依托,往往在紛繁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指導原則,而在《弟子規》中所提到的做人的總綱“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教誨,以此成為做人的原則,那麽我們在工作和學習時,就能加深自己的修養,在物質社會的時代不迷失,不動搖,時時保持清醒,和諧和同事之間、領導之間、親人之間、朋友之間以及陌生人之間的關系,進而和諧整個社會成員的關系,那麽***建和諧社會就不會是壹句空話。《弟子規》中講到日常起居、待人接物、外出求學等方方面面的行為標準和作人準則,提倡正人先正心。我從中深刻領悟,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從而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嚴以對已,寬以待人,積極融入到團隊當中,要尊重領導,認真完成領導所交待的各項任務,忠於職守,互相幫助,協作***事,作為服務窗口工作,要樹立良好的服務形象,禮貌待人,微笑服務,做到百問不厭,應保持坦誠、公正、客觀的態度對人對事,並且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積極參加培訓和學習,提高工作效率。《弟子規》對和諧家庭也是有著重要的意義。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每個細胞的健康才能保證社會機體的健康,其中“二十四孝親圖”在感化人的同時,也教會我們應該怎樣孝敬父母,怎樣對待親人,也讓我們思考在當今社會怎樣去實現傳統文化的價值,試想,如果壹個連父母長輩都不尊重、孝敬的人,壹個喪失了做人最基本的倫理道德的人,如何能對別人以禮相待?這樣的人能否讓人信服與尊重?《弟子規》是壹本不可多得的教材,我們要從中領悟其精華,發揚中華美德,做壹個完善的知禮儀、知廉恥、知謙虛、知恭敬、知忠厚的人。這樣,在我們繼承傳統,發揚傳統中,才能體現其價值。
《弟子規》,它是中國舊時的蒙學課本,相傳是清朝李毓秀所著。它主要記載了聖人對學生的訓示。讓我們體會先人智慧的同時,不僅可以了解古文化知識,還教育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禮貌待人、如何為人處事……
這本書大概是說了:我們要關心自己的兄弟姐妹,要關心自己的長輩,還要懂得該怎樣做人。
我讀了《弟子規》最令我深刻的部分是:“不離床 喪三年 居處變 酒肉絕。”這句話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原來對自己父母的喪禮是這樣重視的,父母死了之後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這三年裏他們要把屋子變得簡樸,樸素,不能有壹點兒富貴的東西出現。但換回我們現代人能這樣做嗎?絕對不行!他們只能喪壹個星期,過了壹個星期,他們就到處去玩,喝酒吃肉類。現代人也不會把屋子變得樸素。
“冠必正,紐必結,襪必履,俱緊切”這句訓示教育我們外出時衣冠齊整。例如上學吧,壹個人衣冠齊整,讓別人看上去就覺得這學校的校風壹定很好,但如果壹個人頭發不整齊、校服的紐扣沒扣好,讓別人看了就誤認為這學校的校風很差。所以壹個人的形象很重要。現在的社會,妳的形象也可能決定妳的前途。假若兩個人同時去面試,學歷壹樣,其他條件差不多,但壹個衣冠整齊,講求衣服的衛生;壹個不註重自己的衣著,穿起衣服歪歪斜斜。妳說老板會選誰呢?當妳找工作面試時,別人不但看妳的學歷、能力,還要看妳的形象呀。我們校園裏也提倡過講究衣著整齊,形象要做好。所以我們從小講求衣著整齊,衣著的衛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我們以後的發展是有很大的好處的。
讀了《弟子規》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這本書教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裏面使我最感動的就是這壹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叫我們的時候,我們要快不能慢。父母叫我們做什麽事情,不能偷懶。父母教導我們的時候,我們也要仔細地聽。父母批評我們的時候,我們要順從。我想:做人不正要這樣嗎?想到這裏,我就回憶起那件事。在童年時期,我是壹個很愛哭的孩子。有壹次,我想用舌頭在冷冷的鐵桿上舔舔,那滋味很不錯,爸爸看見我在弄,馬上抱起我,叫我不要,會把舌頭弄流血的。我不聽,趁爸爸媽媽午休的時候又那麽做,我把舌頭的前半部分舔在鐵欄桿上,剎時覺得舌頭萬般疼痛,心想不好!我剛想縮回舌頭,可辦不到了,舌頭被凍在鐵欄桿上了,這時我急了,在那裏大哭,爸爸聽見了,拿起壹杯熱水“噗”的壹聲,澆在我舌頭附近的鐵欄桿上,冒出了壹股熱氣。我把舌頭“摘”下來,弄得滿嘴是血,媽媽說:“小純,爸爸媽媽說過的話以後就要謹記在心了。”這件事都怪我不聽爸爸的話。
做人就是得這樣,聽父母的話,正所謂“不聽父母言,吃虧在眼前。”由此,我們也得孝敬父母,因為父母是我們的老師,教了我們許多道理,關心,照顧了我們壹輩子。讓我們也關心他們壹點,尊敬他們壹點,好好學習,將來考上大學,回報父母的這份情。
不是壹篇啊,是好幾篇拼起來的,每篇之間都有空格,想要哪篇妳自己選吧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麽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扣,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閑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 現在什麽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盡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於別人怎麽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麽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麽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壹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壹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弟子規讀後感
在我的童年的時候,原以為女兒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他們得聽從我的指揮,聽從我的命令任我擺布。自從我學了《弟子規》,我知道了父母對我的愛,容忍了我的放肆和傲慢。有好多次,我壹回到家,馬上坐在椅子上,從不過問父母的感受,還大聲的叫:“給我來壹杯水”,晚上要吃飯的時候,我大聲叫了壹句:“把飯端來”,媽媽把飯端來時,我沒有及時接應,只是說: “放在這,我先看電視,等壹下再吃”。可自從我學了《弟子規》中的“出則悌”之後,我不再要耍小孩子脾氣了,聽從父母教誨,順從父母,可是,人的毛病很多,壞習慣更多,壹時改不了,比如吃晚飯時,爸爸媽媽還沒坐下,我就先坐下開吃了,這樣是不好的。有道是:“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之古老文化來指點迷津,這就是聖人的教海,然而,我深深感受到了。
我以前直呼我哥哥姐姐的名字,這也是我的大毛病,不壹會兒就直叫他們名字。可學了《弟子規》裏有壹句:“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從此以後,我會有事無事的叫壹句“哥哥”或“姐姐”,使他們非常欣慰,他們還都說我乖了呢,這都是《弟子規》的功勞呀!
回答者: 小飛俠741 - 初入江湖 二級 5-13 22:17
傳統文化在如今這個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似乎顯得有些落伍,但近幾年掀起的這股學習傳統文化的浪潮,使我們這些喜歡趕時髦生活,在網絡時代、吃著洋快餐、穿著耐克的時代青年,開始反省自己:現代社會哪些才是最根本的東西?
對弟子規的學習,讓我找到了答案。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說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壹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麽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老師、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
次謹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要講信用,也就是要誠信為本。小到壹個人、大到壹個企業,如果不能誠實待人,那麽他依靠什麽立足社會呢?“人無信不立,企無信難存”,李嘉誠不就是靠著誠實守信的人生信條,才從壹個做塑料花的商人起家,做到今天擁有數百億身家、譽滿全球的成功商人嗎?在如今處處講求競爭,事事講求效率的現代商業社會中,誠信也許並不能為企業贏得眼前壹些唾手可得的利益,於是壹些目光短淺的企業便丟棄誠信去追求所謂的豐厚利潤。然而他們得到了些什麽呢?眼前的“三鹿”奶粉事件,不就是壹個活生生的例子嗎?
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余遐,還要學習壹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學習的過程就是壹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壹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壹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壹個人處世必定有壹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壹言壹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壹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壹個思想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會變成和諧的世界。
這是好幾篇,自己慢慢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