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國作家巴金的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中的第壹部,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第8位)。其他兩部為《春》、《秋》,《家》被認為是巴金的代表作之壹。最早於1931年在《時報》開始連載,原篇名為《激流》。開明書局於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單行本。
它描寫了20世紀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壹個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及腐朽,控訴了封建制度對生命的摧殘,歌頌青年壹代的反封建鬥爭以及民主主義的覺醒。
作品在語言上也獨具魅力。巴金的作品壹向語言簡潔生動,流暢奔放,具有濃烈的感情色彩。《家》在語言上也同樣體現著巴金作品的獨特風格。
在作品中,作者無論是寫人,或是敘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是帶著濃郁的感情色彩,這就使讀者在領略人物命運時,壹同體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樂,使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情感力量。
本書是《激流三部曲》之壹,是文學大師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壹部優秀的現實主義長篇巨制。
小說以五四運動浪潮波及到的滯塞內地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地描寫了高公館這個“詩禮傳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沒落分化過程,揭露了封建專制的腐朽本質,控訴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惡,頌贊年輕壹代的反抗鬥爭精神。?
巴金說:“我不要單給我們的家庭寫壹部特殊的歷史,我所要寫的應該是壹般的封建大家庭的歷史,這裏面的主人公應該是我們在那些家庭裏常常見到的,我要寫這種家庭怎樣必然地走上崩潰的路,走到它自己親手掘成的墓穴。
我要寫包含在那裏面的傾軋、鬥爭和悲劇。我要寫壹些可愛的年輕的生命怎樣在那裏面受苦、掙紮、而終於不免滅亡……我寫《家》的動機也就在這裏。
擴展資料
作品影響
《家》中講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在啟蒙主義話語中非常典型,它對後來的家族小說創作起了極強的示範作用。對傳統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批判和徹底否定也成為這類小說壹個持久而強大的主題。
像端木蕻良的《科爾沁旗草原》、路翎的《財主底兒女們》、茅盾的《霜葉紅似二月花》、老舍的《茶館》與《駱駝祥子》都是如此,而《家》中父子對立的結構模式也被或多或少地繼承下來。
新文學問世以來,以揭露舊家庭舊禮教為題材的創作很多,但以長篇系列小說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規模,對封建家族在現代逐步走向崩潰過程做系統深入描寫的,《家》以及《春》《秋》還是第壹次,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根據該作品改編越劇曾於2003年首演,由越劇名家趙誌剛、單仰萍、孫智君等擔綱主演。
四川交響樂團根據《家》改編的歌劇《鳴鳳》於2013年11月25首次與觀眾見面。《鳴鳳》由著名歌劇表演藝術家李元華、高育發分別擔綱導演及藝術總監。
百度百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