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解釋文中加點詞語:
①望城二裏許 ( ) ②渡者熟視小奚,應曰( )
③予慍為戲( )
10、選出與例句“徐行之,尚開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壹項( )
A、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B、或置酒而招之
C、屬予作文以記之 D、每假借於藏書之家
1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命小奚以木簡束書從。
②徐行之,尚開也;速進,則闔
12、用“∕”給文中畫線句子標出兩處停頓。
予 爽 然 思 渡 者 言 近 道
13、這則故事,可用成語 來概括其中的哲理。
參考答案:
9.①左右 ②回答 ③生氣
10. A(助詞,無義。)
11. (1)(我)吩咐小書童用木板夾好捆紮了壹大疊書跟隨著。(2)慢慢地走,城門還會開著,急忙趕路城門就要關上了。
12.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
13.欲速則不達譯文:順治七年冬天,我從小港想要進入鎮海縣城,吩咐小書童用木板夾好捆紮了壹大疊書跟隨著。這個時候,偏西的太陽已經落山,傍晚的煙霧纏繞在樹頭上,望望縣城還有約摸兩裏路。趁便問那擺渡的人:“還來得及趕上南門開著嗎?”那擺渡的人仔細打量了小書童,回答說:“慢慢地走,城門還會開著,急忙趕路城門就要關上了。”我聽了有些動氣,認為他在戲弄人。快步前進剛到半路上,小書童摔了壹跤,捆紮的繩子斷了,書也散亂了,小書童哭著,沒有馬上站起來。等到把書理齊捆好,前方的城門已經下了鎖了。我醒悟似地想到那擺渡的人說的話接近哲理。天底下那些因為急躁魯莽給自己招來失敗、弄得昏天黑地到不了目的地的人,大概就像這樣的吧
2. 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1)A句子譯為:夏人在南牟駐軍十萬,畏懼張守約的威名,帶領軍隊退走了.任涇州知州,涇水經常沖毀城墻,每年春天都必須加固堤壩,所花費用無法計算.正值饑荒之年,(張守約)廢除了這壹勞役.“涇水善暴城”譯為“涇水經常沖毀城墻”,所以在“城”後斷,排除CD.“費”是“不貲”的主語,所以在“費”前停頓,故選擇A.(2)C “金”用以止眾,“鼓”用以進眾.(3)D “他率軍征伐,將其斬首”錯,依據原文“慕家族頡佷難制,搖動種落,勒兵討擒之,余遁入夏國.守約駐師境上,檄取不置,居數日,械以來,斬於市”,慕氏家族只是被張守約捉拿,被斬首的是逃到夏國的部落余眾.(4)①“簡”,動詞,挑選;“逆”,動詞,迎戰;“侔”,動詞,匹敵;“小”,副詞,稍微;“卻”,動詞,後退.譯為:(張守約)挑選五百名騎兵迎戰,寡不敵眾,陣勢稍微後退.(5分)②“檄”,名詞作動詞,下軍令;“置”,動詞,放棄;“居”,動詞,停留,引申為“過了”;“械”,名詞作動詞,用枷鎖拘捕;“斬於市”,狀語後置,於市斬.譯為:下軍令追捕不舍,過了幾天,用枷鎖拘捕來,在街市 上斬首.(5分)答案:(1)A(2)C(3)D(4)①(張守約)挑選五百名騎兵迎戰,寡不敵眾,陣勢稍微後退.(5分)②下軍令追捕不舍,過了幾天,用枷鎖拘捕來,在街市 上斬首.(5分) 參考譯文:張守約,字希參,是濮州人.(他)憑借父祖的功勛主管原州截原寨.(他)擔任廣南走馬承受公事,兩年中四次入朝,陳述南方形勢的利弊,(建議)都被采納.歐陽修推薦他有智慧謀略、通曉邊塞事務,(他)被提拔為融州知州.峒族將領吳儂憑恃險要地勢而成為邊境禍患,(張守約)捕殺了他.歐陽修又推薦張守約可以擔任將帥,(他)擔任了定州路駐泊都監,調往秦鳳(任職).在職六年,查出生羌隱瞞壹千頃田地用來招募射手,修築硤石堡、甘谷城,評定功勞(數他)最多.夏人萬名騎兵前來侵犯邊境,張守約恰好巡視邊境,與他們相遇.(張守約)挑選五百名騎兵迎戰,寡不敵眾,陣勢稍微後退.夏人從兩邊包抄,張守約在陣前挺身站立,親自擂響戰鼓,發強弩射殺敵方的首領,敵人於是退走了.河州羌族部落首領率三萬人馬在敦波駐紮,想收復失地,張守約渡過洮水打敗了他們,取出他們藏在地窖裏的粟米給自己的部隊吃.年老體弱的羌人帶著牲畜和財產逃往南山,張守約的部下想堵截他們,說可以繳獲很多.張守約說:“他們不敢迎戰,只是逃命罷了,擅自出擊的人斬首!”鬼章包圍岷州,張守約帶領敢死隊在高山上擂響戰鼓,豎立戰旗,賊兵驚慌得四處張望,倉皇而逃,(張守約)於是擔任岷州知州,降服他手下的大小首領壹千七百人.(朝廷)提升(張守約)為西上閣門使,鎮戎軍主管,調往環州任職.慕氏家族強橫兇狠難以節制,鼓動部落滋事,(張守約)統率軍隊征討並擒獲他們,部落余眾逃到夏國.張守約在邊境上駐紮軍隊,下軍令追捕不舍,過了幾天,用枷鎖拘捕來,在街市上斬首.跟隨(皇帝)征討靈武,到達清遠軍,勸告高遵裕命令士兵保護好糧餉,以防備被(敵方)搶劫,(但高遵裕)不聽從勸告,結果兵敗而歸.張守約有捍衛海南鹹平的功勞,不被記功.(張守約)進職為環慶都鈐轄、邠州知州,又調任涇原、鄜延、秦鳳副總管,兼任康州刺史.夏人在南牟駐軍十萬,畏懼張守約的威名,帶領軍隊退走了.任涇州知州,涇水經常沖毀城墻,每年春天都必須加固堤壩,所花費用無法計算.正值饑荒之年,(張守約)廢除了這壹勞役.有人問:“怎麽對付水災?”張守約說:“饑荒之年役使民眾,比水患還要厲害,我將慢慢想辦法解決.”河神祠原來在河南岸,(張守約)禱告後把它遷到河北岸,(用這種方法)來制止河水泛濫.有壹天夜裏雷雨大作,第二天,河水改向南流,河的北岸就成為沙灘.(朝廷)召(張守約)回朝擔任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張守約)在途中去世,享年七十五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