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的上和下什麽意思?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的上和下什麽意思?

上:名詞作狀語,向上。

下:名詞作狀語,向下。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意思: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裏的水。

出處:戰國時期思想家、文學家荀子的《勸學》。

原文節選: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壹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壹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譯文: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裏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聖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壹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裏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

駿馬壹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於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麽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麽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壹。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擴展資料

文章較系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分別從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態度以及學習的內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論說了有關學習的問題。

全文可分四段,第壹段闡明學習的重要性,第二段講正確的學習態度,第三段講學習的內容,第四段講學習應當善始善終。全文說理深入,結構嚴謹,代表了先秦論說文成熟階段的水平。

創作背景:戰國時期,奴隸制度進壹步崩潰,封建制度逐步形成,歷史經歷著劃時代的變革。許多思想家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出發,對當時的社會變革,發表不同的主張,並逐漸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別,歷史上稱之為“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批評別人,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認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但人們可以用主觀努力去認識它,順應它,運用它。他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意義,這也就是《勸學》壹文的主旨。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