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畝方塘的拼音是bàn mǔ fāng táng。
出處:
《觀書有感》半畝方塘壹鑒開,天光雲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譯文: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壹面鏡子壹樣展現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雲的影子都在鏡子中壹起移動。要問為何那方塘的水會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啊。
內容品鑒:
宋代理學家朱熹的作品,描繪作者“觀書”的感受,借助生動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第壹首詩借景喻理,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註入的現象,比喻要不斷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躍與進步;借事說理,借助巨艦無人能推動卻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藝術創作需要靈感的道理。全詩寓哲理於生動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墮理障,富於理趣,壹直為人傳誦。
創作背景:
這詩作於何時何地,緣何而作,壹直令人費解,學人言之不詳,頗多歧見。有人認為這首詩寫於鵝湖之會後壹年,即南宋淳熙三年(1176)春,朱熹如婺源省墓而遊學三清山,在三清山的三清宮遊憩時觸景頓悟,有感而發作此詩。
另有人根據朱熹寫給許順之的書信《答許順之》(四部叢刊初編縮本《朱公文文集》卷三十九)推斷這兩首詩作於南宋乾道二年(1166),是年朱熹居閩北崇安五夫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