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樂平大旗頭村,始建於清代光緒年間,由廣東水師提督鄭紹忠所建,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該村祠堂、家廟兼備,聚族而居,具有相當高的文物價值和科學價值,是粵中地區較有代表性的清代村落。構思之巧令人嘆為觀止。大旗頭村的歷史傳統文化包括:
組織結社方面:
宗祠是政治文化的中心,用於祭祀祖先,公祠原來有四座,分別以仁義禮智命名,家廟是家庭組織祭祀的地方。
信仰禁忌方面:
大旗頭村古建築有帝王古廟,裏面供奉洪聖大王;還有祠堂、家廟***五座 。分別是:裕禮鄭公祠、鄭氏宗祠、振威將軍家廟、尚書第、建威第。“天官賜福”是天井上的神位——壹般叫“當天”(門官、當天、竈君、地主是每間屋必設的神位);
人生禮儀方面:
民風好學,供奉文昌君和魁星,村裏的孩子讀書或考試,總有家長來筆塔“開筆”或祈求順利
衣食住行方面:
這個有代表性的清代村落是壹個祠堂,家廟兼備,聚族而居的建築群,密集而整齊,小巷縱橫,棋盤式的布局具有便利交通,又有防火通道的作用。每小巷建有閘門樓,是防盜設施。
另外下水道排水系統非常合理,所有屋檐的雨水排到天井小巷由“滲井”泄入暗渠,經暗渠全部排人水壙。小巷全部以條石鋪砌,方便清理暗渠和疏浚作下水道。
此外房堂全部建成經歷了壹個相當長的“分房”過程,這體現了粵中民居的家族繁衍的歷史。隨著壹房壹房分下去,每分壹房人建壹幢房屋建了房屋又建祠堂,家廟,久而久之,形成壹片整齊、統壹、密集的村落建築群組。
文化教育方面:
大旗頭人歷代重文,曾出過6個狀元。
村裏有壹筆形古塔——文塔;塔下有兩方石;大者高三尺許,形如硯,小者方塊狀如印,組成壹個明顯的“文房四寶”齊全的人文景觀,寄希望後代·“讀書做官”之意。
2003年被定為全國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以上答復希望能夠幫到妳,滿意請采納
2.大旗頭村大旗頭古村位於三水區樂平鎮,是珠江三角洲地區較有代表性的清代村落,是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鎮(村)之壹。
這座古村是清光緒兵部尚書、廣東水師提督鄭紹忠和四子及其家族的故宅。鄭紹忠生前頗得慈禧太後器重,1894年當其60大壽時,慈禧賜壽儀。
2003年10月9日大旗頭村被中華人民***和國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發文授予全國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稱號。 大旗頭古村不僅代表典型的清末嶺南建築風格,而且設計精妙讓破壞者望而卻步,嚴格宗族管理更使其保存完整。
大旗頭村坐西向東,面積約14 000平方米,村子整個布局設計就像壹座堡壘,整個村被分為4條直巷,每壹條巷口都曾有鐵閘,必要時同時落下,而巷間卻四通八達,很多樓宇間有天橋相通,不熟悉者猶如踏入迷宮。 主體建築的外墻用花崗巖建成而且是雙層花崗巖,裏面夾有鐵板、鐵條,非常堅固,巷道全為花崗巖石板鋪砌。
同時古村具有良好的防火、防盜功能和先進的排水系統,整個村落規劃整齊,風格統壹,外觀上屋頂的形狀好像鐵鍋的鍋耳,造型獨特。村子的布局專門針對南方氣候特點,整個村子南面開放、北面封閉,前低後高,促進空氣流通,這樣的格局稱為嶺南的“梳式布局”。
古村內冬暖夏涼,足以抵禦濕潤氣候。 大旗頭古村的建築、排汙、防盜、逃牛等方面的規劃相當合理,令人稱奇。
漫步古村,昔日的顯赫、豪氣仍然依稀可見。
3.關於農村的詩句農 村
東風催雨渥村鄉,日月豐殷喜氣揚。
雞鴨成群豬滿圈,棉麻疊嶺谷盈倉。
樓房鱗櫛連超市,道路蜿蜒跨水塘。
賦稅全除多德政,千年不遇好時光。
憫農
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農家
唐顏仁郁
夜半呼兒趁曉耕,羸牛無力漸艱行。
時人不識農家苦,將謂田中谷自生。
遊山西村·陸 遊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4.聯想詩句:”落日照大旗,馬名風蕭蕭”杜甫 後出塞五首
男兒生世間,及壯當封侯。戰伐有功業,焉能守舊丘。
召募赴薊門,軍動不可留。千金買馬鞭,百金裝刀頭。
閭裏送我行,親戚擁道周。斑白居上列,酒酣進庶羞。
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
朝進東門營,暮上河陽橋。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平沙列萬幕,部伍各見招。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寥。
悲笳數聲動,壯士慘不驕。借問大將誰,恐是霍嫖姚。
古人重守邊,今人重高勛。豈知英雄主,出師亙長雲。
六合已壹家,四夷且孤軍。遂使貔虎士,奮身勇所聞。
拔劍擊大荒,日收胡馬群。誓開玄冥北,持以奉吾君。
獻凱日繼踵,兩蕃靜無虞。漁陽豪俠地,擊鼓吹笙竽。
雲帆轉遼海,粳稻來東吳。越羅與楚練,照耀輿臺軀。
主將位益崇,氣驕淩上都。邊人不敢議,議者死路衢。
我本良家子,出師亦多門。將驕益愁思,身貴不足論。
躍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坐見幽州騎,長驅河洛昏。
中夜間道歸,故裏但空村。惡名幸脫免,窮老無兒孫。
5.大旗頭古村的基本情況三水大旗頭村,古鍋耳 屋群大旗頭村,也稱鄭村,始創於明嘉靖年間,原名叫大橋頭,是廣東粵中地區典型的、最具獨特建築風格的清代村落,據說古村由清朝廣東水師提督鄭紹忠所建,至今保存完整,現已被定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該村是壹個祠堂,家廟兼備,聚族而居的建築群,內部布局采用廣東民居典型的“三間二廊”式。前臨半廟方擴,擴基砌以石坎,突出部份狀如壺嘴;擴邊有壹筆形古塔——文塔;塔下有兩方石;大者高三尺許,如硯,小者方塊狀如印,組成壹個明顯的“文房四寶”齊全的人文景觀,寄希望後代“讀書做官”之意。
6.歌頌村裏的詩句過故人莊唐·孟浩然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工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書湖陰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壹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遊山西村宋·陸遊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山中寡婦唐 杜荀鶴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鬢發焦.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盡尚征苗.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渭川田家 王維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鴝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春中田園 王維屋中春鳩鳴,樹邊杏花白.持斧伐遠楊,荷鋤覘泉脈.歸燕識故巢,舊人看新歷.臨觴忽不禦,惆悵遠行客.四時田園雜興宋範成大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日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四時田園雜興宋範成大烏鳥投林過客稀,前山煙暝到柴扉.小童壹棹舟如葉,獨自編闌鴨陣歸.四時田園雜興宋範成大新築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聲裏輕雷動,壹夜連枷響到明.歸園田居陶淵明壹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壹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戶庭無塵雑,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二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時復墟曲中,披草***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回清平樂·村居作者:辛棄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裏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遊山西村 [宋]陸遊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以下是王維的.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潺.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裏上孤煙.夏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竹裏館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歸嵩山作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終南山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終南別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美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青溪言入黃花川,每逐青溪水.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裏.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裏.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我心素已閑,清川淡如此.請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句隹〕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立,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新晴野(壹作晚)望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黃花川危徑幾萬轉,數裏將三休.回環見徒侶,隱映隔林丘.颯颯松上雨,潺潺石中流.靜言深溪裏,長嘯高山頭.望見南山陽,白露靄悠悠.青臯麗已凈,綠樹郁如浮.曾是厭蒙密,曠然銷人憂.崔濮陽兄季重前山興秋色有佳興,況君池上閑.悠悠西林下,自識門前山.千裏橫黛色,數峰出雲間.嵯峨對秦國,合沓藏荊關.殘雨斜日照,夕嵐飛鳥還.。
7.村字開頭的詩句荒村 於謙
村落甚荒涼,年年苦旱蝗。
老翁傭納債,稚子賣輸糧。
壁破風生屋,梁頹月墮床。
那知牧民者,不肯報災傷。
楊柳青 吳承恩
村旗誇酒蓮花白,津鼓開帆楊柳青。
壯歲驚心頻客路,故鄉回首幾長亭。
春深水漲嘉魚味,海近風多健鶴翎。
誰向高樓橫玉笛,落梅愁絕醉中聽。
四時田園雜興 範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