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白也詩無敵, 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 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 江東日暮雲。 何時壹樽酒, 重與細論文。
天末懷李白
杜甫
涼風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 魑魅喜人過。 應***冤魂語, 投詩贈汨羅。
二:中國的詩人中,李白是我們最熟悉不過的壹位偉大詩人,被後世稱之為“詩仙”。
“詩聖”杜甫的詩作總有厚重的家國情懷,但自從 他 與大十壹歲的李白相識,就對李白的仰慕之情卻如滔滔江水壹發不可收拾,在許多作品懷念李白。
醉眠秋***被,攜手日同行
著名的詩篇有《春日憶李白》、《送孔巢父謝病歸遊江東,兼呈李白》、《冬日有懷李白》、《夢李白》等等。
春天變暖了,冬天變涼了,似乎每時每刻杜甫都會想起李白,想起他們在壹起遊玩的美好回憶,於是在高興時、悲傷時甚至做夢時,都要寫壹首詩向李白表達壹下自己的真摯感情,比之後世的戀人們表達愛意也有過之而無不及。
打開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當然李白也沒讓杜甫單相思,也寫過兩首想杜甫的詩:《沙丘城下寄杜甫》、《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看起來這兩首詩有點套路——李白總是在喝醉之後,才會想起那位“子美”小兄弟。
還有壹個人對李白有深厚感情,那就是汪倫,李白的原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從這句可以看出來,汪倫對李白可是“壹片冰心在玉壺”。而李白除了這首詩之外,也沒有再提起這位前任縣令現任桃花潭潭主的汪倫。但汪倫卻因為這首詩千古留名。
李白對另壹個人卻不會喝醉酒才想起來。那就是大他12歲的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知
還有那句著名的“煙花三月下揚州”,標題就是《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孟浩然呢,寫過壹首《留別王維》: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而對李白,老孟先生似乎比李白對杜甫還不如,壹首詩也沒留給他。
以上這些,全都是開玩笑。
很多人不理解唐朝詩人為什麽會像中二少年們壹樣對同性表達如此真摯熱烈的感情,還這麽直白的把題目就寫為“贈XX”、“懷XX”,生怕別人不知道他是寫給誰的。
原因在於,古代沒有如今這麽便捷的通訊方式,兩位神交已久的詩人能夠見上壹面,前期要做太多的努力。
那個時候的通信方式,除了放狼煙,就是寄信件,但寄信這種千年前的方式效果實在是滯後。
公元744年,33歲的杜甫見到44歲的李白,要事先知道李白到達的時間,停留的地點,什麽時間離開。然後再計劃自己的檔期,到達洛陽需要幾天行程,任何壹個環節沒有做好,就會與這位偶像擦肩而過。
明白了這壹點,就知道這些偉大詩人能夠在江湖之遠相見,是多麽不容易。因而,見面之後的“攜手日同行”也就不足為怪了。
《天龍八部》中,江湖上“北喬峰,南慕容”人人都知道,但喬峰和慕容復的偶遇,卻是在小說行將結束的少室山大戰,此時的喬峰已經變成了大遼南院大王蕭峰,見了面他才知道原來慕容這麽水。
相見難還並不是最重要的。
那個年代的人們,交際圈實在是太小了,每個人都是從小地方發奮讀書,考到京城做官,壹著不慎就會被貶,於是就有了各種政治上的不得誌,然後就寫詩寫文章來抒發自己的感情。
但是曲高和寡,就像嶽飛寫的“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寫出來的文章,身邊的人都欣賞不了。而能夠欣賞的那個人,卻遠在天涯。
這樣的情況下,遇見壹個知音,就像是俞伯牙遇上鐘子期,狄仁傑見到李元芳,“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分別後,又發現身邊沒有懂自己的人了,才會不斷的發出無盡的懷念。
這些故事告訴我們,微信是多麽重要。
但如果真給他們有了微信,也許就再也沒有這些千古絕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