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初名雲孫,字宋瑞,壹字履善。
道號浮休道人、文山。
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1]?)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第壹。
開慶元年(1259年),補授承事郎 、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
鹹淳六年(1270年)四月 ,任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草擬詔書有諷權相賈似道語,被罷官。
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
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
遣將援常州 ,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 ,退守余杭。
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
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建策取海道北復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
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
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
次年,元朝蒙、漢軍都元帥張弘範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傑。
文天祥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誌。
2 鄭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際民族英雄。
漢族。
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人。
公元1624年8月27日誕生於日本長崎縣平戶千裏濱,史書記載他“少年聰敏,英勇有為”。
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
祖籍河南省固始縣汪棚鄉鄧大廟村。
弘光時監生,隆武帝賜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
清兵入閩,其父鄭芝龍迎降,他哭諫不聽,起兵抗清。
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
康熙元年(1662年)率將士數萬人,自廈門出發,於臺灣禾寮港登陸,擊敗荷蘭殖民者, *** ,更使他彪炳千古,青史留名。
鄭成功在1662年末得病逝世,在世38年。
林則徐(1785—1850年):漢族,字元撫,又字少穆、石磷,溢號文忠,福建福州人。
早年家境貧寒,受過良好的教育。
嘉慶十六年賜進士。
在為官40年中,他“經世自勵”,廉潔奉公;又重視水利事業,救災賑民。
他最大的功績是領導了中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虎門銷煙,指揮了抗英鬥爭,維護了國家 *** 和民族的尊嚴,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壹位民族英雄和愛國者。
同時,他編譯《四洲誌》等外文書籍、資料,開創了中國近代學習和研究西方的風氣,是中國近代維新思想的先驅。
在福州等地建有林則徐紀念館。
擴展資料 :
民族英雄分狹義的與廣義的兩種類型,在壹般情況下,人們更傾向於解釋為狹義的民族英雄。
狹義民族英雄是壹個民族在 “反抗外來民族的侵略、壓迫的鬥爭中做出了傑出貢獻的人物,其中包括在反抗鬥爭中不畏 *** 、不怕犧牲的人”。
以上定義適合於任何民族,並且不受地域和歷史時間限制,也不受成功失敗、人物大小條件限制。
中國著名民族英雄有衛青、嶽飛、文天祥、於謙、戚繼光、史可法、鄭成功、林則徐、鄧世昌、王銘章、張自忠等等。
廣義民族英雄的定義是:在和平、變革時期,為本民族的發展繁榮做出傑出貢獻的人物。
從康梁的維新變法、何子淵的教育革新,再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無不閃爍著民族英雄的光輝。
又比如壹項發明,使本民族受益,或為本民族爭光;壹項為世界做出貢獻的學說,以及為本民族爭光的行為者,都可以稱為民族英雄。
如當代中國的民族英雄錢學森、鄧稼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