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張九齡的感遇兩首詩意是什麽?

張九齡的感遇兩首詩意是什麽?

張九齡的感遇兩首詩的意思

1、其壹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翻譯:

春天裏的幽蘭翠葉紛披,秋天裏的桂花皎潔清新。世間的草木勃勃的生機,自然順應了美好的季節。誰想到山林隱逸的高人,聞到芬芳因而滿懷喜悅。草木散發香氣源於天性,怎麽會求觀賞者攀折呢!?

2、其二?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惟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翻譯:?

江南丹桔葉茂枝繁,經冬不雕四季常青。豈止南國地氣和暖,而是具有松柏秉性。薦之嘉賓必受稱贊,山重水阻如何進獻?命運遭遇往往不壹,因果循環奧秘難尋。只說桃李有果有林,難道丹桔不能成陰?

擴展資料

對張九齡的感遇兩首詩賞析

以上二首詩既獨立成篇,相互之間又具有壹定的聯系性。第壹首詩暗罵忘恩負義,第二首詩因此嘆息。

1、張九齡七歲能文,這既不排除他的天賦成份在內,同時也與當時社會以文開科取仕的整個歷史背景有關。在這壹背景下,家家戶戶都在盡可能的條件下,讓自己的男孩很早接受文學方面的啟蒙教育,其中聰悟者脫穎而出,被朝廷錄用。張九齡即為其壹,並累官至宰相職位,後因遭到另壹宰相李林甫的打擊和排擠,郁郁而終。他的《感愚》十二首詩或作於此時,所感者均為物之不平、人之不允、世之不公。

2、《唐詩三百首》所選的是其中的第壹首與第七首,分別詠蘭桂與丹橘。

第壹首詩的大意是,蘭葉春來繁茂,桂花秋時皎潔,它們的欣欣向榮盛態,在春秋兩季自然而然地演變為佳節。因為慕其芬芳,有人久坐林中而不去;因為貪其枝美,有人動手橫折,這又豈是蘭桂二木的本心所願?寓世人忘恩負義之意,在欣賞的同時不知體貼蘭桂二物的自然本性。

3、第壹首詩著重於感,第二首詩則著重於遇。

丹橘“經冬”為壹遇,依然以綠姿展世,不為嚴冬這種外因所困;

“有歲寒心”為二遇,這可能與江南處於比較溫暖的地理位置有關,但是主要是由丹橘本身所擁有的傲骨寒心內因所致;

“阻重深”為三遇,可以嘗試著將它的果實運送到北方,陳獻於朝廷官員,卻因為山水阻礙重重而未能成行;

“不可尋”為四遇,丹橘壹生所遇坎坷命運,不能用萬事萬物循環往復的簡單自然規律來解釋;

“豈無陰”為五遇,盡管它的蔭涼不亞於其他樹木,然而世人張口閉口所言者只是載種桃樹、李樹而已,根本沒有將丹橘放在心上。

4、在這裏,詠丹橘歷經苦難而得不到賞識,與中國古人對梅松的偏愛具有相似性。梅只有經過寒冬臘月才能開花,松柏在光禿禿的巖面上經過多少次風吹雨打後才能夠成材,而中華民族壹般也是經過無數次戰爭、饑餓、流血與痛苦之後,才會暫得片刻安寧,因此它的人民也習慣了卑微的生活,對突如其來的幸福傍徨、猶豫、不敢接受,深怕在這幸福之後,隱藏著更為重大的災難。

這也是張九齡之所以對劫難重重的丹橘情有獨鐘,卻不象世人那樣醉心於桃李二樹的原因,在於表明自己“蘇世獨立、橫而不流”的誌向。以個人之壹誌而排眾人所欲,又豈能為世風所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