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底使紙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要歸功於蔡倫。蔡倫任尚方令期間,總結了零散的民間造紙術,加以革新,利用
有利條件,造出了壹批質地良好的紙,獻給了漢和帝劉肇,受到了表彰和重視,紙和造紙術從此為人們所推崇。後來蔡倫被封為“龍亭侯”,人們稱其所造的紙為“蔡侯紙”。
蔡倫擴充了造紙用的原料。除大麻、苧麻外,還充分利用了其他廢舊的麻制品麻頭、麻布、漁網等,特別是樹皮。樹皮的來源不亞於麻類。以樹皮為原料的紙中又以楮皮紙為最重要,在東漢時期,楮皮紙是大量生產和使用的紙張品種之壹。蔡倫改進並發展了造紙技術。麻繩頭、漁網、麻布等舊麻制品都需搗碎,顏色較深的還需脫色。
樹皮中木素、果膠等雜質含量遠比大麻、苧麻高。所以在脫膠制漿中,對技藝的要求較高,據分析當時可能采用草木灰水或草木灰水與石灰水混合液來制漿。石灰水中含有氫氧化鈣,而灰水中含有較多碳酸鉀。
使用草木灰水或草木灰水與石灰水的混合液,堿性適中,既可成漿,又不破壞纖維素。蔡倫能夠利用麻繩、麻布、漁網和樹皮制造出質量較好的紙張,必定是在制漿工藝上做了重大改進,很可能是首先采用了堿液蒸煮制漿。
蔡倫認識到紙的重要,因而總結民間的經驗,改進和發展了造紙技術,使紙和造紙術廣為人知,引起了全社會的重視。紙不僅在民間通用,而且成為官方文書的載體。
蔡倫發明了以樹皮為原料的皮紙,主要是楮皮紙。楮就是構樹,是落葉喬木,開淡綠色花,果實呈紅色,皮部纖維強韌。
魏晉南北朝時期種楮在農業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為造紙業提供了壹種充裕的原料,所以楮皮紙在社會流行起來。
由漢代至唐代,麻紙壹直是產量最大的紙。相傳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有壹次送給東晉名士謝安的麻紙就達9萬張,可見當時造紙業的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