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不僅是壹個央視著名主持人、新聞記者、評論員,還是壹個同我壹樣即豪邁又感性的北方人,白巖松《幸福了嗎?》讀後感。對於這個央視不茍言笑的資深新聞人,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在2008年金鷹獎頒獎典禮獲得“最佳電視主持人”時說的這樣壹番獲獎感言:“2008年,壹片寂靜的北川和萬眾歡騰的鳥巢,或許也是這壹年中國人喜悅與悲傷的兩個極致。他對於壹個主持人的提醒就是,萬眾歡騰的時候要學會聆聽,沈默的時候要勇敢地說出自己的心聲。”前不久通過媒體得知他的新作問世,我便以第壹時間購買了這本《幸福了嗎?》,閱讀後也深有感觸,在這裏就與大家分享壹下對書中提到的很多社會現象的心得體會。
提到現今的諸多社會現象,這也是白巖松在書中表達的許多觀點我都相當贊同的原因。首先就要說說最近在自家小區內看到的壹幕:就在前幾天下班回家的時候,接連兩三天都會看到那壹對中學生。三次遇見他們,兩次都是看到兩個面容稚嫩的孩子緊緊抱在壹起,他們還背著書包、穿著校服,直到我走進樓內他們還是保持著那個動作久久沒有分開。對於這樣的兩個中學生我真不知道該用怎樣的壹個詞來形容他們的關系~但我知道這種畫面在很多人青春萌動的時候都曾是壹種向往和好奇,這或許也是很多人在成熟前都會經歷的壹小段路。看著現在的許多孩子背著阿迪的包、穿著耐克的鞋······也許他們會認為在這個特殊的年代,他們是“不走尋常路”的壹撥,會覺得“壹切皆有可能”,也會時常有“飛壹般的感覺”;甚至在還不懂得什麽是享樂的時候,就頻繁出入各類酒吧迪廳及娛樂場所,在我還是學生時代與同學去江邊春遊的時候,他們就已經三兩個結伴走出了家鄉的這片土地領略過各地風光了,讀後感《白巖松《幸福了嗎?》讀後感》。這些都無疑顯現出社會和時代的變革,但對於他們來說這樣的“青春”似乎來得有點早~而這些過早的“認識”也只會使他們的童年、青春時光縮減的壹短在短。這也正是我不願看到的~因為即使現在,很多事情還是需要從小做起、需要從根本上改變、需要打好基礎的!
在我感嘆現在的學生生活環境越來越好的時候,卻看到好多孩子在他們的青春時期做著非青春的事;在我感嘆現在的飯店服務質量越來越好的時候,卻看到在壹起吃飯的朋友從佳肴中夾出壹只煮熟的蒼蠅······是什麽讓十八九歲的青年變得只要穿上壹身品牌服裝就可以趾高氣昂的走在人群中?是什麽讓身強力壯的男人拋棄尊嚴跪在街邊叩頭乞討?我想問,難道生活好了,是錯嗎?但事實說明,人們的生活水平提升了,可許多人的素質和良知卻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從步入社會的那天起身邊就不知有多少人說過:咱們改變不了現實、改變不了社會,只能去適應社會、融入社會。所以大家都選擇了適應、選擇了順從,即使曾經有的人奮力掙紮過,但後來因為種種原因也就隨波逐流了,所以這些人變了。正如白巖松說的:“壹半是海水壹半是火焰,壹邊在升騰壹邊在墜落······岸,在哪裏?”可能也正是因為這些種種因素,上天怒了,它讓大自然懲罰了人類。2008年,汶川的壹場地震,中國在壹天之內失去了八萬人。對於今天來說,它已是被載入歷史的壹段沈重往事;但也正是因為這壹天,加之近兩年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接踵而來的自然災害讓許多人似乎感覺到了什麽、悟出了什麽。所以在那以後,坐公交車就時常能看到給老人孩子讓座的人。因此,在當下社會中的很多現象,人們的很多生活觀、價值觀,不僅體現在我們的言行,更多的是出於壹種心態和壹種信念!
我壹直都認為古人的聰明和才智都是純粹的。所以人類有了發展,所以現在的中國人理智了、現實了、世故了······但人們在不斷進步的同時卻把先人留下的那些真、善、美,那些德、那些儒拋到了腦後。然後就有人把“改革”和“變化”這樣的詞放在了先人身上去體現其更大的價值。
二十出頭的人就想擁有壹份輕松的工作“養心靜性”,大家開始追求“簡”,避開“繁”。成天把“多壹事不如少壹事”掛在嘴邊。這到底是因為生活和工作的壓力大,大家都累了?還是因為科技發達了、房子變大了、生活好了,大家都懶了?那又為什麽很多人要不停的奔波,不惜壹切代價,沒日沒夜、拋家棄子的掙錢呢?所以我想最終就像現在這樣,大家累了身,也懶了心!再想想,人人都說社會復雜,可真正復雜的應該是社會中的人吧~
最後再引用壹句白巖松書中的話來總結:“如果走得太遠,那麽會不會忘了當初為什麽出發?”
〔白巖松《幸福了嗎?》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壹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壹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