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東亞諸國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農歷八月十五漢族是中秋節、團圓節,畬族又稱豐收節。畬族家家戶戶做糯米粑,歡慶豐收,並在這天祭祖。新中國成立後受漢族影響,多數畬民也與當地漢族壹樣吃送月餅。有長輩給小輩送月餅,兒、女婿給父母(嶽父母)送包餅及面、肉等。十五日晚,家家戶戶設酒肴團聚。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此俗仍沿襲。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壹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中秋節粥飲食。”
1、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2、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壹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壹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3、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八月十五都吃什麽
1、月餅
在八月十五的時候月餅是必吃的壹種食物,現在市場上的月餅種類是越來越多大家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進行選擇。其實在中秋節的時候吃月餅是很早之前就留傳下來的壹種習俗了,據傳是在元朝的時候就有月餅了,但是當時人們吃月餅是為了傳遞消息,但是後來這種習俗慢慢的流傳了下來。現在中秋節的時候吃月餅象征著團圓的意思。
2、石榴
在八月十五的時候很多地方都會吃石榴,因為石榴正好是在中秋節前後成熟,因此這是壹種應時的水果,所以大家在中秋節的時候都會吃壹些石榴,關鍵是石榴中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這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是有幫助的。
3、大閘蟹
在八月十五的時候我們國家的很多地方還會吃壹些大閘蟹,其實八月十五的時候吃大閘蟹的習俗在我們國家也是存在了很長的時間。據傳是在漢代的時候中秋節的時候就會吃到大閘蟹,直到現在這個習俗仍然流行。大家在八月十五的時候吃大閘蟹還有壹個原因是因為在這個時候生長的是非常肥美的時候。
4、小香芋
在我們國家的壹些地區在八月十五的時候還會吃小香芋,人們認為在這個時候吃小香芋的話可以起到辟邪消災的作用,而且這個時候正好是小香芋成熟的時候,因此大家在八月十五的時候還會吃壹些小香芋。
大家八月十五的時候買月餅的時候不能夠買太多,因為月餅的保質期是比較短的,所以不管是中秋節的時候還是平時我們買月餅都不要買太多,如果買多了吃不完不是很可惜嗎。還有月餅不可以吃太多,因為月餅在制作的過程中加入了糖和油,所以如果我們吃的太多的話是可能會長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