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關於中國漢字的資料

關於中國漢字的資料

漢字產生於原始社會末期,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歷史。從比較成熟的甲骨文算起,也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從甲骨文產生至今,漢字字體發展經歷了古文字和今文字兩大階段。古文字階段可分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四個階段。 今文字階段可以分為隸書、草書、楷書等幾個階段。

漢字字體演變史: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時代通行的文字。甲骨文主要記錄商代王室貴族有關占蔔活動的內容,因為

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面的,所以人們稱之為甲骨文。甲骨文的主要特點是:圖畫特征明顯,由於是用刀在

龜甲獸骨上刻寫的,因此筆畫比較細瘦,字形大小不壹。

2、金文

金文又叫鐘鼎文,它是西周及春秋時代澆鑄在青銅器——鐘鼎、生活用品、武器等上面的文字。古代

稱青銅叫金,所以後世稱青銅器上的文字叫金文。金文主要記錄的是統治者祭祀、分封諸侯、征伐及器主

的功績等內容。金文的主要特點是:筆畫肥大厚實,結構、行款趨向整齊,圖畫特征明顯減少,文字符號

特征有所加強。

3、大篆

大篆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流行的漢字字體。大篆這種字體是從西周金文直接發展而來,其形體及結構特點與金文大體相同,變化小而規範,可以從中清晰地看出漢字字體發展的痕跡。大篆的主要特點:字形

整齊勻稱,筆畫粗細壹致,趨於線條化,比金文前進了壹大步。

4、小篆

小篆是秦統壹六國後通行於全國的標準字體。秦始皇統壹六國後,實行“書同文”的政策,以秦國流行的大篆作為整理漢字的基礎,省改大篆的筆劃和結構,使之更加簡易、規範,從而使原來紛繁復雜的漢字字體統壹起來,有了***同的標準,這種統壹的字體就是小篆。小篆是我國歷史上第壹次漢字規範化的產物,在漢字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小篆的通行,結束了從甲骨文以來壹千余年漢字形體紛繁、寫法多樣的混亂局面。

小篆的主要特點:筆畫、結構簡易規範,字體、字形高度統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