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片段教學設計

片段教學設計

片段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文章所蘊含的道理,認識後天的教育對於成才的重要性。

 2、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壹、談話激趣

 首先,我們壹起來看壹個等式,妳認為這個等式成不成立?為什麽?

 天才=人才?

 同學們馬上想到了方仲永,根據妳們的了解,方仲永是天才嗎?

 當然是。他五歲還不認識書寫工具時就能寫詩,並“自為其名”,他才思敏捷,“指物作詩立就”,而且詩的“文理皆有可觀者”。

 不過他後來怎樣呢?十二三歲時才能漸退,“不能稱前時之聞”;七年後“泯然眾人矣!”

 這位天資過人的神童最後並沒有理所當然地成長為人才。

 同學們,妳們是不是在思考:這是為什麽呢?

 二、立足文本,分析方仲永“泯然眾人”的原因。

 1、接下來,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仔細閱讀課文,想壹想:天才方仲永最後“泯然眾人”,文中哪個人物應該承擔責任?並請以勸告的口吻對他說幾句話。

 (學生活動:每四人組成壹個小組進行討論,每組選派壹個中心發言人。)

 歸納:從文章內容來看,阻礙方仲永成才的壹個主要人物是他父親,他的貪財短視造成

 仲永錯過成才的機會。從“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可以看出。本來方仲永才能初現,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在父親眼裏,兒子是棵搖錢樹,兒子寫詩,其邑人“賓客其父,錢幣乞之。”這足以說明,仲永的父親完全忘記了做父親的責任。“不使學”毀滅了方仲永的前途,使這位神童無形中夭折在自己父親的手裏。

 文中提到邑人也是妨礙仲永成才的壹個因素,他們這群人只看到方仲永的天才,沒加以培養,對“世隸耕”的方仲永的父親來了180度大轉彎。如果沒有“賓客其父,以錢幣乞之”。方仲永的父親吃喝貪財的壹面得不到萌發並滋長,也許結局會完全轉變,再說邑人的吹捧導致方仲永才能的衰退,這群人無意中對方仲永“泯然眾人”發揮著潛在的催化作用。最後看看方仲永本人,通觀全文,不難發現方仲永懶惰,自認為天資過人,沒有起碼的學習,更不說勤奮刻苦了,等天資衰退後,他仍不以為然,年齡增長而才能減退,如此差距這能全怪別人?

 方父的貪財短視、邑人“以錢幣乞之”的追捧、仲永的不知努力,在這種種因素的制約下,壹個智力超群、才華橫溢的詩壇天才悄然消失了,留給我們的是什麽?(哀傷、嘆息!)大家看標題中的這個“傷”,不正是王安時先生當時最真實的心理寫照嗎?他“傷”的僅僅是仲永的個人遭遇嗎?我們壹起來讀讀文章最後壹段。

 2、讀文中相關語句,理解“受之天”與“受於人”的關系,認識後天的教育對於成才的重要性。

 (生讀。)

 作者“傷”的是什麽?

 我們認為,王安石為之“傷”的原因:壹為仲永而“傷”,幼時天資過人最終卻因自己後天的不努力而“泯然眾人”;二“傷”社會上如仲永之父貪財短視的可悲之輩;三“傷”邑人聞聽盛名趨之若鶩的不良心態和仲永的貧困家境,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於人者不至也”

 的深遠意味吧。

 再回到開頭的等式,想想天才,就是“受之天”的人,要怎樣才能成為真正的人才?

 受之天+受於人=人才(人的天資並非壹成不變,只有後天的教育和努力,才能造就人才。)

 三、超越文本。

 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詩曰:天生我材必有用。同學們,相信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著上天賦予我們的某項才能,如果我們能吸取方仲永的教訓,努力接受後天的教育和學習,每個人都能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最後送大家幾句箴言,與大家***勉:

 我是個拙笨的學藝者,沒有充分的天才,全憑苦學。(梅蘭芳)

 人們把我的成功,歸因於我的天才;其實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罷了。(愛因斯坦) 如果妳有偉大的才幹,勤勉將會增進它。如果說妳只有平凡的才能,勤勉也可以補足它 。(斯邁爾 )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誌。(蘇軾)

 四、課外活動。

 課外收集被人譽稱為“天才”的故事,探究他們的成長奧妙。

 感謝指導!

片段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文章所蘊含的道理,認識後天的教育對於成才的重要性。

 2、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壹、導入:

 我們學了《傷仲永》,這篇文章講了壹個什麽故事?

 (壹個神童變成庸人的故事;壹個白天鵝變成“醜小鴨”的故事;壹個天才的悲劇。)

 二、探究:

 (壹)我們壹起來看壹個等式:天才=人才?

 妳認為這個等式成不成立?

 從《傷仲永》著篇課文裏我們知道這個等式是不成立的。

 同學們,根據妳們的了解,方仲永是天才嗎?

 當然是。他五歲還不認識書寫工具時就能寫詩,並“自為其名”,他才思敏捷,“指物作詩立就”,而且詩的“文理皆有可觀者”。

 不過他後來怎樣呢?十二三歲時才能漸退,“不能稱前時之聞”;七年後“泯然眾人矣!”這位天資過人的神童最後並沒有理所當然地成長為人才。

 (二)仲永由神童變成眾人的悲劇是怎麽造成的呢?(妳認為是誰的錯?)

 1、是方仲永的父親錯了,因為他“不使學”。

 (他的父親也沒有錯,因為他家裏很窮,人在不能生存的情況下,肯定要想辦法來生活啊。)

 2、是他同鄉造成的這個悲劇,因為他們“賓客其父親,以錢幣求取方仲永的詩”。(都是金錢惹的禍,做為父親當然也期望聰慧的兒子有朝壹日,也能前程似錦。可如果不是鄉親們用錢來買仲永的詩,他父親也不會那麽去做。這也是當時封建社會下農民階級的悲觀命運的映射。)

 反對:賓客也沒錯,難道花錢欣賞別人也有錯嗎?

 3、是方仲永自己的錯,因為他沒有極力的吵他的父親送他上學。

 (方仲永沒錯,從“日攀仲永環謁於藝人”中的“攀”可以看出,是他父親強迫他去的,並不是他自己想去。)

 追問:假如他極力的吵著要上學能如願嗎?(封建家長制下,忠孝倫理下,仲永再怎麽反抗也是徒勞的。封建社會中有很多的貧困子弟如果能接受教育,都能夠成才,可事實上他們都讀不起書啊!)

 4、作者、作者的舅舅錯了。

 他們應該勸仲永的父親送他去上學。

 追問:那麽如果妳是文中的作者或作者的舅舅,妳會怎樣勸仲永或仲永的父親。

片段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真觀察,養成認真觀察的好習慣。

 2.積累動詞,運用動詞。

 3.通過恰當的修飾更加生動地展示人物的內心。

 教學重點:

 通過動作描寫生動展現人物的心理。

 教學難點

 通過動作描寫生動展現人物的心理。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壹、說壹說

 (壹)說收集到的動詞

 1.老師昨天布置同學們收集表示動作的壹個字詞語和四字詞語,妳們都按要求去做了嗎?

 2.用壹個數字說出妳收集到的動詞有多少?(請四、五個同學說)

 3.還有很多同學在舉手,我們壹起說出收集了多少動詞。

 大屏:我收集了 個動詞。

 4.很想聽聽妳們收集到了哪些動詞。現在開火車交流。

 (二)猜壹猜

 看來同學們都是愛動腦勤動手的孩子,為了獎勵大家,我們現在做壹個遊戲,首先是。

 1.看動作猜壹個字的動詞(六個)

 推 舉 壓 喝 跳 拍

 (難度增加羅。)

 2.看表演說壹個表示動作的四字詞語。(舉十個)

 東張西望 擠眉弄眼 又蹦又跳

 東倒西歪 拳打腳踢 大搖大擺

 小結:同學們,人物的動作我們可以用動詞把他描述出來。在作文中,我們必須學會準確捕捉人物的動作,這樣就可以把人物寫得活靈活現了。

 二、品析詞句,體會用詞準確

 1.請閉上眼睛,我們先來聽壹聽老師收集到的壹個描寫動作的經典片段。

 6歲的小表妹看見了幾只飛舞的蝴蝶,便調皮地奔過去。有壹只蝴蝶停在了壹朵花上,她目不轉睛地盯著它,躬著背,小心翼翼地踮起腳尖,躡手躡腳地走到蝴蝶旁,猛地用雙手壹捧,可蝴蝶卻飛走了,她氣得撅起小嘴,但馬上又像只小鹿似的蹦跳著追趕另壹個目標去了。

 (1) 妳看到了什麽?為什麽看到?(因為文中有了動作描寫。)

 (2) 說出文中所用動詞。

 (3) 我們看到小女孩捕捉蝴蝶的動作,是因為作者細致觀察,準確用詞。

 (4)調換動作順序,行不行?(描寫人物地動作,要註意順序,細化動作。)

 (5)巧用修飾,突顯特點。

 (6)根據場景,妙用修辭。

 2.這段精彩的動作描寫,用了哪些有效的寫作方法呢?

 細致觀察,準確用詞。

 註意順序,細化動作。

 巧用修飾,突顯特點。

 根據場景,妙用修辭。

 3.小結:描寫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動作,以表現人物的性格、品質、身份、地位、處境、狀態,這就叫做動作描寫。寫好人物動作,首先要進行細致地觀察,準確地運用動詞,註意順序,再適當地運用修飾語或修辭方法,就能更加生動地展現人物的特點。

 三、片段習作練習(用上收集的動詞。)

 1.現在,該輪到同學們小試身手啰。

 請填上準確的動詞或修飾語。時間2分鐘。

 天啊!要遲到了。我( )開被子,從床上 ( )下來, ( )地 ( )過校服,( )上鞋子,幾步 ( ) 進衛生間,( )地 ( )出牙刷,( )上牙膏,在嘴裏胡亂地( )了幾下,然後,( )下毛巾, 在臉上( )了兩把,飛快的 ( )出屋子。

 2.大展身手

 片段演練:

 主題1、斯文女士的吃相

 主題2、粗魯男士的吃相

 主題3、膽小的他放煙花

 要求:

 1.運用人物動作描寫方法,選擇本小組對應的主題進行刻畫,字數50字——100字。 時間5分鐘。

 2.小組成員交互作品修改,選取優秀習作在班級上展示。時間3分鐘。

 (五)讀壹讀(註意按老師的要求去聽。)

 四、總結:

 細致觀察人物動作,準確地用上動詞進行描寫,就能使人物象放電影壹樣,出現在我們的面前,而且能從他的壹舉壹動中體會出人物的性格特點。

 1. 交流收獲從本節課中妳學到了什麽?

 2. 師總結

 五、板書設計

 人物動作描寫

 細致觀察,準確用詞。

 註意順序,細化動作。

 巧用修飾,突顯特點。

 根據場景,妙用修辭。

片段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 學習《荷花》壹文的寫作方法,能對事物進行具體、生動的描寫。

 2. 學會運用排比句式、比喻的修辭手法以及自己平時積累的好詞佳句。

 3. 激發學生的習作熱情,增強習作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

 能對事物進行具體、生動的描寫。

 教學難點:

 學會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並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好詞佳句。

 教學時間:

 壹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壹、導入

 1. 出示荷花圖片,誰來說說:這是些什麽樣的荷花?

 2. 要怎樣才能把壹種事物說具體、寫生動,壹直是個讓我們頭痛的問題,對吧?可是有人卻能把壹件普普通通的事物寫得詳細而生動,我們今天也來學學他把事物寫生動、寫具體的方法吧!

 二、寫法指導

 1、(出示第二自然段)大家快速地看壹看,這段話出自那篇課文?

 2、對,這段話出自葉聖陶爺爺寫的《荷花》壹文,接下來咱們邊讀它,邊思考:這段話從哪些方面介紹了荷葉和荷花? (指名答,板書:顏色 樣子 )

 3、顏色描寫的指導

 (1)句子中的哪些詞是寫它們的顏色的?(指名答後,變色顯示)

 (2)除了這些,妳還知道哪些寫顏色的詞?(指名說)

 (3)老師也搜集了不少寫顏色的詞語,我們來讀壹讀吧(齊讀)。

 (4 )這些詞語可以隨便亂用嗎?對,我們要學會選擇合適的詞語來對事物進行描寫。比如:玫瑰,我們可以說( )的玫瑰……

 (提示孩子:同壹種顏色用不同的詞語來描繪,給人的感覺也是不壹樣的。)

 4、樣子描寫指導

 (1)我們再來看看哪些句子是寫荷葉及荷花樣子的。(指名答,變色顯示)

 荷葉

 (1)“荷葉挨挨擠擠的,像壹個個碧綠的大圓盤。” 在這個句子中作者把荷葉比作了什麽?(大圓盤)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什麽修辭手法?(板書:比喻)

 (2)妳會說比喻句嗎?那我們來試著說幾個比喻句吧!

 太陽像個_________。

 荷花的花瓣全展開了,看上去就像_________。

 那壹個個的花骨朵好似_________。

 荷花

 (1)這些荷花有幾種不同的姿態?

 (2)為了把這幾種不同的姿態描寫,更好地組合在壹起,作者用了壹組關聯詞,妳能把那組關聯詞找出來嗎?(有的……有的……有的')

 5、抒情指導

 看到這麽迷人的景象,作者忍不住把自己心裏的想法說了出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抒發自己的——感受。(板書 感受)來,我們壹起來讀讀作者的感受。(出示範文第三自然段,齊讀。)

 三、能言會道。

 1、(出示範文二、三自然段)妳看,剛才我們只能用壹句話來描述的內容,現在變成了那麽生動具體的兩個段落。由此可見,寫壹種景物時,我們只要認真觀察,運用比喻、排比等手法,把它的顏色、樣子寫清楚,最後再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就可以把文章寫具體、寫生動了,對吧? 現在就讓我們來玩個小遊戲。(出示圖片)請妳認真觀察壹下,圖上出現的是什麽花?它有幾種不同形態?(指名上臺指出,老師用小標題做記錄。)

 2、現在我們把同學們觀察到的這幾種花的姿態用“有的……有的……有的……”這組關聯詞將它串起來讀壹讀吧!

 3、和葉聖陶爺爺寫的荷花比起來效果怎麽樣?(幹巴巴的,不生動)那我們就得用“比喻”的方法來幫忙了。(引導孩子逐句的說比喻句。)

 4、看著這麽漂亮的桃花,妳有什麽感受呢?(指名說)

 四、仿寫文段。

 1、大家說得真棒。其實,我們剛才進行的就是對《荷花》這篇課文的壹個片段口頭仿寫。現在,只要將剛才我們說的或是心裏想的內容按板書上的順序寫下來,就可以成為壹段很棒的景物描寫了。咱們趕快拿出作文草稿本,把它寫下來吧。

 2、學生寫作,教師巡視指導。

 五、講評作文

 六、布置習作

 同學們,美麗春天已經來到了,在這個美麗的季節裏有許多景物值得我們去寫。今天回去後,就請妳用老師教給的方法,選擇壹種春天裏的景物來寫壹寫,好嗎?

 板書設計

 顏色

 寫清 樣子 用好比喻

 感受

片段教學設計 篇5

 教學要求: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10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詞語表中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背誦喜歡的部分。

 (3)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

 (4)學習怎樣圍繞壹個意思寫壹段話。

 2、過程與方法

 (1)在充分交流各自的識字方法,並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給學生多提供壹些由這些字組成的詞語或句子,以達到鞏固的目的。

 (2)讀課文時引導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既表達出作者所要表現的情緒,也表達出自己從文本中體驗到的情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趙州橋的結構特點和建築特色,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增強民族自豪感。

 重、難點與關鍵

 1、讓學生了解趙州橋的建造特點,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2、幫助學生理解趙州橋設計上的特點極其好處。

 課時:2課時。

 教學設計:

 《趙州橋》第三自然段有壹句過渡句:趙州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高度概括的語言不足以讓學生真正感悟到它的這兩大特點。壹位教師在教授《富饒的西沙群島》壹課時處理“成千上萬”壹詞給我很多啟發,於是有了以下片段:

 師:通過剛才對第二自然段的交流,大家的感受壹定很深,能用壹個詞或壹句話來說說嗎?

 生:創新;節約;獨特;堅固……

 師:是啊,如果說十歲是可愛的孩子,20歲是年輕的小夥,40歲是不惑的中年人,80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那麽1400歲的趙州橋在妳看來是什麽?

 生:壹位記不清年齡的老人;壹位吃了長生不老藥的老神仙……

 師:想象壹下,就是這位老人,1400年的歲月裏曾經經歷過什麽?發生過什麽變化?

 生1:成千上萬的人曾經在他背上來了又去,可是它還是那麽堅強,只是稍微顯得陳舊了些。

 生2:壹次次的洪水曾經從它的身上流過,人們都為它擔驚受怕,但是它還是穩穩地站在那裏,因為它有四個小橋洞為它減輕洪水帶來的沖擊力。

 生3:壹輛輛車從它身上踏過,可是趙州橋仍然屹立不倒。

 師:是啊,那再帶著妳的感受讀讀這個詞──“堅固”,相信妳們壹定體會得更加深刻。(生讀)

 趙州橋不僅很堅固,它的欄板上還有許多精美的圖案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播放配有音樂的具體描寫圖案的幾句話),仔細地感受與想象。

 師:妳的眼前似乎出現了什麽?

 生1:我仿佛看到兩條龍纏繞在壹起,壹邊還在吐水花呢!

 師:想象真豐富,什麽叫纏繞,妳能做給同學們看嗎?

 生2:我仿佛看到了兩條龍在飛,前爪還相互抵著,回首遙望。

 師:妳說得那麽形象,能用妳的肢體語言讓大家明白“抵著”和“回首遙望”嗎?(生做動作)

 師:妳們對於龍的動作、形象體會得那麽好,讀壹讀,妳壹定會對語言也有所感悟。(生讀)

 反思:

 感悟,在想象中激活。正如羅丹所說: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語言文字本身常常是簡單的,教師擁有善於發現的眼睛,挖掘語言文字背後東西,想辦法啟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化幹癟枯燥的語言符號為鮮活的可以感知的形象。學生真正開始用心想象時,他們獨特的感悟才能被激活。《趙州橋》在教材裏是壹座文字的橋,只有當這座文字的橋化為學生可以凝神註視的橋時,感悟才是真實存在於學生的心靈深處的。在教學中,我抓住“堅固”和“美觀”兩大詞讓學生感悟,讓學生換個角度將這座橋想象成壹個人、壹個老人、壹個忘記了年齡的老人,學生的想象被激活了,他們自己在感動、在自豪。至於橋的“美觀”顯然在文字上就比“堅固”來得生動些,教學中我創設了壹種氛圍,讓學生閉目想象。學生的想象力被充分調動,使文本本身更具有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