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現代詩人艾青的《我愛這土地》。
全文:
假如我是壹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為什麽我的眼裏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沈……
擴展資料:
這首詩在抒情上不斷地強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撥動心弦。此詩偏以“假如”開頭,這是第壹層強化。誰不知道鳥聲優美清脆,此詩偏以“嘶啞”相形容,這是第二層強化。光有這兩層強化還不夠,於是詩中接連出現了所歌唱的對象:土地、河流、風、黎明。
特別值得註意的是,作者在描寫這些對象時達到了窮形盡相、淋漓酣暢的地步,充分體現了這位自由體詩人的藝術特色。寫詩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因為“的”字壹多,拖泥帶水,沖淡了詩味。
作者艾青則不然,他敢於用由壹系列“的”字組成的長句來抒發纏綿而深沈的感情,喜歡在所描寫的對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詞和修飾語,以展現對象的神采風貌,形成壹種特殊的立體感和雕塑感,這是作者艾青的自由詩創作不同於其他自由詩作者(如田間)的壹個重要特色。
《我愛這土地》這首詩也不例外,且看詩人在“土地”“河流”“風”“黎明”這樣的中心詞語前面特意加上的“悲憤的”“激烈的”“溫柔的”等許多修飾語,就科窺見其中的奧秘了。以上所說的這些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觀的長句,可說是第三層強化。
正當為作者不斷的歌唱——頑強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時,詩篇卻陡然來了壹個大的轉折,壹個破折號之後突出“我死了”,讓身軀肥沃土地。於是,生前和死後,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而在這強烈的對比和反差中壹以貫之的乃是“鳥”對土地的執著的愛,這便是生於斯、歌於斯、葬於斯,念茲在茲,至死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