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工作室共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摘錄與體悟(2022年1月30日)

工作室共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摘錄與體悟(2022年1月30日)

? 今日讀了《第壹流的教育家》和《新教育》這兩篇,這兩篇都寫於1919年。

《第壹流的教育家》發表於1919年4月21日的《時報?教育周刊?世界教育新思潮》第9號。

? 摘錄和體悟如下:在這篇文章中,陶行知先生認為常見的教育家有三種:壹種是政治的教育家,他只會運動,把持,說官話;壹種是書生的教育家,他只會讀書,教書,做文章;壹種是經驗的教育家,他只會盲行,盲動,悶起頭來,辦……辦……辦。

? 今日的教育家,必定要在下列兩種要素當中得了壹種,方才可以算為第壹流的人物。壹是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我們在教育界任事的人,如果想自立,想進步,就須膽量放大,將試驗精神,向那未發明的新理貫射過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礙,不怕失敗,壹心要把那教育的奧妙新理,壹個個的發現出來。二是敢入未開化的邊疆:我們要曉得國家有壹塊未開化的土地,有壹個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由於我們沒盡到責任。責任明白了,就放大膽量,單身匹馬,大刀闊斧,做個邊疆教育的先鋒,把那邊疆的門戶,壹扇壹扇的都給它打開。

? 陶先生說:敢探未發明的新理,即是創造精神;敢入未開化的邊疆,即是開辟精神。創造時,目光要深;開辟時,目光要遠。總起來說,創造、開辟都要有膽量。在教育界,有膽量創造的人,即是創造的教育家;有膽量開辟的人,即是開辟的教育家,都是第壹流的人物。

短短的壹頁半的文字,第壹流的教育家”可以說是陶行知教師觀的終極理想和價值追求,也闡釋了教師的終極目標:要有“創造精神”和“開辟精神”。其實教育家的目標旨向教師的專業發展,體現了陶行知思想的超越性和遠見卓識。文章字字鑿鑿,讓我明白,作為教師要不斷完善自我,成為人師,成就卓越。

《新教育》是陶行知先生1919年7月22日在浙江第壹師範學校畢業生講習會上的演講,原載於1919年9月《新育潮》第1卷第4期。

? 提到“新教育”,大家很容易想到當前教育界風靡全國的新教育,那是全國政協常委、蘇州大學朱永新教授帶著壹個團隊做的新教育,是針對當前教育的存在的弊端,提出回歸教育常識的教育理念和實踐。“只要行動,就有收獲!而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新教育”是與之不同的教育,而且陶先生當時所處的民國時期,就是在二十世紀初,中華民族正處在內外交困時,他提出應該將中國建設成壹個新國家,壹個富而強的***和國,而這個國家也需要壹種新的國民教育,拿來引導他們,造就他們,使他們成為壹個***和的國民,適合於當時的時代。

在這篇文章中,他提出,新教育之“新”包含著自新、常新與全新三層含義,所要應對的正是要在當時所處二十世紀新世界新國家之中養成新國民的需求。

? 我所理解的這“三新” ——

? 壹是自新:根據自身特點去設計教育,如農村學校不能照搬城市學校教學方式,普通家庭不可全學富豪家庭培養孩子的方式。

二是常新:根據時代變化去設計教育,孔子坐而論道教出72門徒,科舉制也能在當時也能選拔人才,打破世襲和門閥限制而現在高分固然是個敲門磚,但進入社會找到自身熱愛,懂得為人道理等,才能憑借努力和機遇收獲屬於自己的成功。

? 三是全新:不僅形式新還要內容新。例如學校和家長都不能把“雙減”理解為簡單的減輕作業和課外輔導的負擔,作為家長在減輕這些負擔的同時,需要高效的陪伴,除了學業以外,還要加強鍛煉、接觸自然、或者給孩子安排喜歡的內容促使其主動學習。

? 隨後,陶行知先生從教育的目的與方法、新學校、新教員、新學生、新課程、新課程、新考成等角度詳細論述了何為“新教育”。

的確,教育是壹件復雜的事, 正如杜威說,教育是繼續經驗的改造。也如陶先生所說:“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進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雖然有些困難的地方,我們總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戰勝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