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銳的近義詞是:伶俐、鋒利、機敏、敏感、敏捷、靈敏、尖銳、靈活、犀利、銳利、迅敏、慢熱、機鋒。
敏銳,是指人感覺靈敏、眼光銳利、反應迅捷,是人的悟性所致,為應變能力的體現,是主觀世界的產物。紛繁復雜的社會實踐中敏銳的智慧無處不在,政治上的敏銳直接決定壹個人面對大是大非,能否始終保持壹個清醒的頭腦。
工作上的敏銳直接關系壹個人能否正確領會意圖,在較短的時間內開創事業上的新局面;生活上處理問題和解決矛盾上的敏銳直接考驗壹個人能否防患於未然,化矛盾於無形,營造和諧的工作環境。
只有敏銳,才能凡事想在前、做在前,就能把好事辦得更好、難事解於萌芽,做到未雨綢繆,從容應對。荀子說:“先事慮事,謂之接,接則事優成”。“事至而後慮者,謂之後,後則事不舉;患至而後慮者,謂之豫,豫則禍不可禦”。
敏銳,“則事優成”;不敏銳,“則事不舉”、“禍不可禦”。信哉斯言!敏銳從何而來?它不是憑空即來,也不是立馬可得的,而是通過學習積累和實踐的歷練,在工作和生活中經過厚積薄發的思考而練就的。
要培養敏銳要從三個方面努力:
首先,要善學習重積累。知識就是力量,知識使人敏銳。有了豐富的知識,對壹些矛盾和問題才能知之利害、曉之後果。反之,缺少必要的知識儲備,對壹些事情尤其是比較復雜的事情就看不清、摸不透,或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判斷力,跟著感覺走,大事到來時就會不知所措。
其次,要勤思考重實踐。經常思考可以做到層次更深,思維更縝密。有些思想,往往靈機壹閃現,時間很短暫,如果平時不留心,就不會受到啟發,觸動。然而大多數的人,對於思想中閃現的、那些比曇花雕謝還快的、絢麗奪目的,只是壹現,就過去了,人們並不覺得這是什麽損失,其實這是壹種極大的浪費。
第三,要思責任重信仰。應當說,在隨時要經受生與死考驗的革命戰爭年代,我們比較容易保持敏銳,而在發展順利、條件優越的和平時期,則容易變得遲鈍,喪失敏銳。對此,我們應當給予足夠的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