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說 鄭愁予 每個小節的段意
第壹節,雨來探訪四月的大地。詩以“(雨說: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開始,請註意這壹句是放在括號裏的,它仿佛是幕布開啟時的畫外音,預示了雨的“出場”,又使人感到某種久久的期待和強烈的願望。詩人描繪了春雨到來之前,“田圃跟牧場”“魚塘和小溪”都“等待久了”;大地失去生機,田圃裏的種子、牧場裏的牛羊、魚塘裏的遊魚以及會唱歌的小溪都沒有了活力。然而,度過嚴寒的冬天,經過料峭的春寒,蟄伏已久的四月就該顯現它的身影,迎接大地春暖花開的時節。就在此時,“雨說,我來了,我來探訪四月的大地”。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這“雨”,儼然是壹位春天的使者。 第二節,雨輕輕地來了,滿懷著愛心。雨“走得很輕”,並且“溫聲細語”。“像絲縷那樣把天地織在壹起”,展示了雨對所有兒童的博大的愛心。“我呼喚每壹個孩子的乳名又甜又準”,表現了雨對每壹個孩子的熟悉和親昵。“我來了,雷電不喧嚷,風也不擁擠”,雨是靜靜地來的,它關愛孩子們而生怕驚擾他們。 第三節,雨希望孩子們不要拒絕它的到來。打開油傘、關起門窗、放下簾子、披蓑衣、戴鬥笠,都是人們“拒絕”雨的行為。這裏連用三個“別”,是請孩子們千萬不要拒絕它。 第四節,雨告訴孩子們,它是來親近他們的。雨發出兩句“為什麽不……”的親切反問,請孩子們與它親近,並隨它同行。 第五節,雨請孩子們跟著它去迎接春天。田圃裏的泥土“將潤如油膏”,池塘裏魚兒跳躍,溪水叮咚像在“練習新編的洗衣謠”,這壹切與第壹節中提到的情景完全兩樣,大地因春雨降臨而煥發勃勃生機。 第六節,雨告訴孩子們它是笑著長大的。它來自很遙遠的地方,從小生活在山峰聳立、白雲滿天的童話般的仙境中,無憂無慮地玩耍,快樂地成長。 第七節和第八節,雨要教孩子們勇敢地笑。給孩子們帶來歡笑,讓他們快樂地成長,這是雨的使命。柳條兒彎了腰,石獅子流了淚,小燕子在雨絲中“斜”著翅膀飛翔,旗子發出“嘩啦啦”的聲音,這都是因為雨給他們帶來了歡笑。末尾兩行詩意味深長:只有孩子們歡笑起來,才真正意味著春天的來臨,才真正看得到大地的希望。 第九節,雨交代它最終的歸宿。“我來了就不再回去”,當把歡笑帶給孩子們以後,“我就快樂地安息”。雨最終犧牲自己,將生命變成孩子們嘴裏的“那份甜”,並在“那份甜”中融入對孩子們的“祝福的心意”。 這首詩運用擬人手法,讓“雨”對孩子們深情地傾訴,令人真切地感到“雨”的摯愛之心,展現了壹位春天使者的形象,壹位鼓勵孩子們自由歡笑、勇敢生活的愛的天使的形象。詩中的“雨”的形象以及種種的情景都具有象征性。這首詩寫於20世紀70年代末,當時正值我國結束“文革”災難不久而開始新的歷史時期,詩人身在海外而關註中國大陸。經歷十年浩劫後的中國,壹切都開始顯露生機,正如春雨降臨大地,萬物復蘇,而“要教妳們勇敢地笑”特意加之以“勇敢地”的狀語,並對“笑”作擬人化的描寫渲染,尤其富有意味。詩中的“雨說”,其實也就是詩人在說。這首愛之歌,是詩人對“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的祝福,也是他對中國美好未來的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