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對上文內容理解正確的是哪兩項?請將答案的字母填在括號內。
A.第壹段第3句的“點”、“磕”、“退後”、“上前”等詞生動地表現了少年們駕船技術的熟練。
B.上文有三處寫到豆麥,都是為了說明夜氣裏清香的來源。
C.第三段中的“他”指的是“那聲音”,“那聲音”指的是第二段中的“歌吹”。
D.作者在第四段中用“果然是漁火”、“也不是趙莊”澄清了第二段所寫的“漸望見依稀的趙莊”、“料想便是戲臺”的猜測,表現了作者嚴肅認真的寫作態度。答( AC
3.從第壹、二、三段中各找出壹處直接寫“我”心理活動的語句,然後分別從括號裏選出能恰當概括“我”的心理活動的詞語填在橫線上。
第壹段“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活潑 輕松)
第二段“但我卻還以為船慢。”(急切 焦慮)
第三段“我的心也沈靜,……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裏。”(惘然 陶醉)
4.對上文大意概括恰當的是哪壹項?請將序號填在括號內。
A.去趙莊看社戲途中的情景。
B.去趙莊看社戲途中的景物描寫。
C.去趙莊看社戲途中“我”的心理活動。
D.去趙莊看社戲途中“我”的見聞和感受。答( D )
5.揣摩下列語句,回答括號中的問題。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
(“輕松”和“舒展”表現了“我”什麽樣的心情?)
歡喜輕快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以“踴躍”寫山有何效果?“我卻還以為船慢”突出了我的什麽心情?)
這是比喻說法,以“踴躍”寫山,將靜的山寫活了,同時也反襯出船行之快。“我卻還以為船慢”突出了我的急於看社戲的急切心情。
(3)飛壹般的徑向趙莊前進去了。(這句話運用了什麽修辭手法?有何作用?)
比喻,形象生動地寫出了船行之快,反襯出我“急切看社戲的心情。
(4)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我們已經點開船,在橋石上壹磕,退後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加點的詞語有什麽表達效果?)
具體地表現了小朋友駕船技術熟練,同時也渲染了去看社戲的壹種歡喜輕快的心情。
(5)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這種安排布置說明了什麽?)
說明我是最受優待的,也說明了小夥伴們考慮的細心周到。 。《社戲》閱讀答案
(三)《社戲》
甲:①A、我的很重的心忽而( 輕松 )了,身體也似乎( 舒展 )到說不出的大。B、壹出門,便望見月下的平橋內泊著壹只白篷的航船,大家( 跳 )下船,雙喜( 拔 )前篙,阿發( 拔 )後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我們已經( 點 )開船,在橋石上壹( 磕 ),( 退後 )幾尺,即又( 上前 )出了橋。於是( 架 )起兩支櫓,壹支兩人,壹裏壹換,有說笑的,有嚷的,夾著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在左右都是碧綠的豆麥田地的河流中,飛壹般徑向趙莊前進了。
②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裏。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他們換了四回手,漸望見依稀的趙莊,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還有幾點火,料想便是戲臺,但或者也許是漁火。
③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沈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裏。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漁火;我才記得先前望見的也不是趙莊。那是正對船頭的壹叢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經去遊玩過,還看見破的石馬倒在地下,壹個石羊蹲在草裏呢。過了那林,船便彎進了叉港,於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
乙:①月還沒有落,仿佛看戲也並不很久似的,而壹離趙莊,月光又顯得格外的皎潔。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壹般,又漂渺得像壹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吹到耳邊來的又是橫笛,很悠揚;我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說再回去看。
②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後了,船行也並不慢,但周圍的黑暗只是濃,可知已經到了深夜。他們壹面議論著戲子,或罵,或笑,壹面加緊的搖船。這壹次船頭的激水聲更響亮了,那航船,就像壹條大白魚背著壹群孩子在浪花裏躥,連夜漁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著喝彩起來。
1、註音: 躥 cuān 老漁父 fǔ
2、釋詞: ①依稀:隱隱約約 ②夜漁:夜間捕魚
3、給甲、乙兩段文字各擬壹個小標題。哪壹段是寫夜航去看社戲的?哪段是寫看完戲歸航?在文中找出兩處根據。
甲:夏夜行船, 乙:月夜歸航 寫夜航去看戲的是( 甲 )段,寫看完戲歸航的是( 乙 )段。
根據:甲段中“但我還以為船慢”、“漸望見依稀的趙莊”、“料想便是戲臺”;
乙段中“可知已經到了深夜”“我們壹面議論著戲子”,找出其中兩處即可。
4、在文中空白處填上恰當的詞語,並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A、作用: 與上文的沮喪、壓抑形成鮮明對比,表現出我能和夥伴們壹起去看戲時的歡喜輕快的心情。
B、作用: 顯示了農村少年熟練的駕船技巧和勤勞能幹的品格。
5、“甲”文第二段主要從哪些角度描繪江南水鄉的清新秀美的?並找出相應句子。這些景物描寫有何作用?
觸覺、嗅覺、視覺、聽覺。寫出了江南水鄉月夜的特征,以江南夜景的美麗清新烘托了行船之快,以及“我”急於看到社戲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
6、妳怎樣理解甲段中“朦朧”和“踴躍”這兩個詞語?
“朦朧”原為形容詞,在句中作動詞用,意為“變得朦朧了”。“踴躍”原為動詞,在句中作形容詞,把靜物寫活了,形象地寫出了“山”連綿起伏的形狀。既寫出了航船速度之快,也表達了“我”歡快迫切的心情。
7、“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似乎”能否去掉,為什麽?
不能去掉。“似乎”表示好像,並不是真的而是人的主觀感受,若去掉,語氣就發生了變化。
8、第壹段說船“飛壹般前進”與第二段“我卻還以為是船慢”是否矛盾?為什麽?
不矛盾。“飛壹般前進”寫出了船行速度快,“我卻還以為是船慢”就更突出了“我”看戲的急切心情。
9、“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中“大概”能否去掉,為什麽? “那聲音”指的是什麽?
不能去掉。因為“大概”表示猜測,並不確定,如果去掉就是肯定了。 第二段中的“歌吹”。
10、甲文寫到豆麥是為後文寫“偷豆”埋下伏筆,第二段寫的“漸望見依稀的趙莊”、“料想便是戲臺”也是為了埋下伏筆,請從第三中找出與之相對應的句子,用“~~~~”標出。
11、“使我的心也沈靜,然而又自失起來”“沈靜”與“自失”在這裏如何理解?
寫出了“我”完全陶醉在了這美麗的景色之中。
12、甲、乙兩段都寫了船速之快,哪壹處是正面描寫?哪兩處是側面描寫?請找出有關語句並抄寫下來。
正面描寫: 航船就像大白魚在浪花裏躥;。《社戲》閱讀答案
側面描寫:“連夜漁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著喝彩起來。” “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
13、這兩段景物描寫都調動了人體的感覺器官,請分別找出來,再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文中夏夜行船和月夜歸航兩幅畫圖描寫得極為優美,作者運用嗅覺、視覺、聽覺等,從色彩、氣味、聲響等方面入手,采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將景物描寫得栩栩如生,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文字情景交融,充滿水鄉特色。
14、兩段都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分別寫出比喻的本體和喻體並分析其表達效果
甲段:本體 起伏的連山 喻體 踴躍的鐵的獸脊
表達效果: 把連山比作獸脊,再加之“跑”,形象生動地寫出了船行速度快。
乙段:本體 航船喻體 大白魚
表達效果:把航船比作大白魚,化靜為動,既形象生動地寫出了船行速度快,又從側面表現了小夥伴們高超的架船技術。
15、“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壹般,又漂渺得像壹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回望”體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罩”在這裏如何理解?
“雙喜,妳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我擡頭看時,是六壹公公棹著小船,賣了豆回來了,船肚裏還有剩下的壹堆豆。
“是的。我們請客。我們當初還不要妳的呢。妳看,妳把我的蝦嚇跑了!”雙喜說。
六壹公公看見我,便停了楫,笑道,“請客?——這是應該的。”於是對我說,“迅哥兒,昨天的戲可好麽?”
我點壹點頭,說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點壹點頭,說道,“很好。”
不料六壹公公竟非常感激起來,將大拇指壹翹,得意的說道,“這真是大市鎮裏出來的讀過書的人才識貨!我的豆種是粒粒挑選過的,鄉下人不識好歹,還說我的豆比不上別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給我們的姑奶奶嘗嘗去……”他於是打著楫子過去了。
待到母親叫我回去吃晚飯的時候,桌上便有壹大碗煮熟了的羅漢豆,就是六壹公公送給母親和我吃的。聽說他還對母親極口誇獎我,說“小小年紀便有見識,將來壹定要中狀元。姑奶奶,妳的福氣是可以寫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卻並沒有昨夜的豆那麽好。
真的,壹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1、六壹公公的話有沒有責怪的意思呢?體現出他怎樣的性格特征?
沒有,只是為孩子們踏壞了莊稼而感到可惜。
2、第二段有關雙喜的語言描寫包含哪些意思?
“是的”寫出了雙喜的誠實,“我們請客”是“偷”的理由,“我們當初還不要妳的呢”可看出雙喜的聰明,偷妳的豆也是看得起妳,“妳看,妳把我的蝦嚇跑了”轉移了話題。
3、“不料六壹公公竟非常感激起來。”豆被小夥伴們偷了,六壹公公為什麽還要感激呢?
因為城裏讀過書的“我”對他的豆子的誇獎,表現了六壹公公淳樸厚道的性格。
4、“姑奶奶,妳的福氣是可以寫的包票”了”中“寫包票”與前文中雙喜寫包票壹樣嗎?為什麽?
不壹樣。這裏的“寫包票”是肯定的意思,是六壹公公對“我”的贊美和誇獎,而前文的“寫包票”是雙喜
5、作者在結尾說“壹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那夜的豆真的好吃嗎?戲也真的好看嗎?
其實那夜的戲,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罵”,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來也實在平常。所謂“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代表了作者對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憶,充滿壹種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現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社戲》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