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李清照 點絳唇·蹴罷秋千

李清照 點絳唇·蹴罷秋千

《點絳唇蹴罷秋千》

作者:李清照

原文: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

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

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註釋:

1、蹴(c):踩,踏。這裏指蕩(秋千)。

2、慵整:懶洋洋的收拾。

3、見有人來:壹作見客入來。

4、襪刬(chǎn):即刬襪。未穿鞋子。只穿著襪子行走。

5、花瘦:形容花枝上的花瓣已經雕零。

6、溜:溜走,滑落。

7、和:含。

8、走:跑,快走。

春日,清晨,花園內。綠楊掩映著秋千架,架上繩索還在悠悠地晃動。年輕的女詞人剛剛蕩完秋千,兩手有氣無力,懶懶地下垂。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掛著晶瑩的露珠;在她身上,涔涔香汗滲透著薄薄的羅衣。花與人相襯,顯得格外的嬌美。驀然間,進來壹位客人。她猝不及防,抽身便走,連金釵也滑落下來。

客人是誰?詞中未作正面描寫,但從詞人的反應中可以知道,他定是位風度翩翩的少年。詞人走到門口,又強按心頭的激動,回眸偷覷那位客人的豐姿。為了掩飾自己的失態,她嗅著青梅,邊嗅邊看,嬌羞怯怯,昵人無邪。

賞析:

(壹)

此詞,屬存疑之作,若確為易安作品,當為清照早年作品,寫盡少女純情的神態。

上片蕩完秋千的精神狀態。詞人不寫蕩秋千時的歡樂,而是剪取了蹴罷秋千以後壹剎那間的鏡頭。

此刻全部動作雖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蕩秋千時的情景,羅衣輕飏,像燕子壹樣地空中飛來飛去,妙靜中見動。起來慵整纖纖手,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從秋千上下來後,兩手有些麻,卻又懶得稍微活動壹下,寫出少女的嬌憨。纖纖手語出《古十九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借以形容雙手的細嫩柔美,同時也點出人物的年紀和身份。薄汗輕衣透,她身穿輕衣,也就是羅裳初試,由幹蕩秋千時用力,出了壹身薄汗,額上還滲有晶瑩的汗珠。這份嬌弱美麗的神態恰如嬌嫩柔弱的花枝上綴著壹顆顆晶瑩的露珠。露濃花瘦壹語既表明時間是春天的早晨,地點是花園也烘托了人物嬌美的風貌。整個上片以靜寫動,以花喻人,生動形象地勾勒出壹少女蕩完秋千後的神態。

下片寫少女乍見來客的情態。她蕩完秋千,正累得不願動彈,突然花園裏闖進來壹個陌生人。見客入來,她感到驚詫,來不及整理衣裝,急忙回避。

襪刬,指來不及穿鞋子,僅僅穿著襪子走路。金釵溜,是說頭發松散,金釵下滑墜地,寫匆忙惶遽時的表情。詞中雖未正面描寫這位突然來到的客人是誰,但從詞人的反應中可以印證,他定是壹位翩翩美少年。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時此刻的內心感情和外部動作作了精確的描繪。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然而更妙的是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二句。它以極精湛的筆墨描繪了這位少女怕見又想見、想見又不敢見的微妙心理。最後她只好借嗅青梅這壹細節掩飾壹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幾眼。下片以動作寫心理,幾個動作層次分明,曲折多變,把壹個少女驚詫、惶遽、含羞、好奇以及愛戀的心理活動,栩栩如生地刻劃出來。唐人韓偓《竿奩集》中寫過類似的詩句:見客入來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門。但相比之下,和笑走見輕薄,和羞走現深摯:手搓梅子只能表現不安,卻把青梅嗅則可描畫矯飾:映中門似旁若無人,而倚門則有所期待,加以回首壹筆,少女窺人之態婉然眼前。

這首詞寫少女情況心態,雖有所本依,但卻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獲曲盡情悰之譽。

(二)

靖康之亂前,詞人李清照的生活是幸福美滿的。她這時期的詞,主要是抒寫對愛情的強烈追求,對自由的渴望。風格基本上是明快的。《點絳唇》(蹴罷秋千)很可能就是這壹時期中的早期作品。

這首詞的上片用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給讀者描繪出壹個身軀嬌小、額間鬢角掛著汗珠、輕衣透出香汗剛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潑、憨態可掬的嬌美形象。緊接著,詞人轉過筆鋒,使靜謐的詞境風吹浪起,寫少女忽然發現有人來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連鞋子也顧不上穿,光著襪子,害羞地朝屋裏就跑,頭上的金釵也滑落了。這把封建社會深閨少女的另壹種心理和行動,也就是在封建禮教束縛下的遵守所謂禮的心理和行動,逼真地摹寫出來了。但是,她害羞地跑到門邊,卻沒有照常理立刻躲進屋裏去,而是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李清照這兩個短句和李煜《壹斛珠》中的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壹樣,成功地寫出了少女的情態。同時,李清照這兩個短句還生動地表露了少女的內心世界。她嗅青梅,不是真的嗅,而是用以表現其若無其事來遮掩她的緊張。這和歐陽炯《賀明朝》中的:石榴裙帶,故將纖纖玉指,偷撚雙鳳金線。晃沖之《傳言玉女上元》中的嬌波溜人,手撚玉梅低說,都有類似之處。這和今天現實生活中,年輕的姑娘以擺弄辮梢、手絹等,來掩飾她的害羞、緊張也是類似的。至於回首,那也和歐陽炯《南鄉子》中水上遊人沙上女,回顧,笑指芭蕉林裏住的回顧,李珣《南鄉子》中玉纖遙指花深處,爭回顧,孔雀雙雙迎日舞的回顧壹樣,雖然它們所表現的內容、表達的感情,並不完全相同,但它們都是以簡單的回頭看的動作,表現比較復雜的內心活動的。李清照這兩個短句中的回首是少女對來人打攪了她自由玩樂的不愉快,她要看看打攪她的來人是誰,她要看看把他弄得那麽狼狽的是誰,是什麽樣的人。這表現了她的天真、勇敢,表現了她對封建禮教束縛輕視的壹面。這種思想感情,就其內容來說,遠遠超過了這壹生活側面的描寫。

在李清照之前,雖然絕大多數詞都是寫婦女,但是,能夠描繪出婦女的形象,並寫出婦女的內心世界,而且有壹定意義的卻不多。李清照這首《點絳唇》語言質樸,形象生動逼真,不但有心理描寫,而且有壹定的深意,的確是壹首寫封建社會的少女(詞人的自我寫照)的好作品。它和李清照的著名詞作《壹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聲聲慢》(尋尋覓覓)等完全可以媲美。

汪藻 點絳唇

《點絳唇》

汪藻

新月娟娟,

夜寒江靜山銜鬥。

起來搔首,

梅影橫窗瘦。

好個霜天,

閑卻傳杯手。

君知否?

亂鴉啼後,

歸興濃如酒。

註釋:

1、山銜鬥:北鬥星閃現在山間:

2、閑卻句:與末句相應。言無意飲酒。

翻譯:

壹輪圓月明媚新秀,

秋夜寒、江流靜、遠山銜著北鬥。

夜不成寐起來徘徊搔首。

窗間橫斜著梅花疏影,那麽清瘦。

好壹個涼秋月夜的霜天!

卻無心飲酒,閑置了傳杯把盞手。

君知否?

聽到歸巢的烏鴉紛亂的啼叫後,

使我歸家意興濃郁似酒。

賞析:

冬夜,天上壹彎新月,地下江靜無聲,山頭北鬥橫斜。詞人睡不著,看著映在窗紙上的梅樹的影子,且搔首且靜思。霜天何以好?好在接到調令,再用不出席官場的宴會、傳杯應酬了。好在不用理會小人們的謠言中傷,就權當它亂鴉聒噪壹陣罷了。好在赴任之前,可以歸家探視親人了。

上片首兩句寫景,勾出壹幅新月江山圖:壹彎秀媚的新月,被群星簇擁,山頂與星鬥相連;月光照耀下,江流澄靜,聽不到波聲。這兩句是作者中夜起來遙望所見,倒置前,寫的是靜的環境。他本來就心事重重,床上不能成眠,於是披衣而起,想有所排遣。搔首是思考問題時習慣的動作,此處這兩個字形象地寫出他情緒不平靜。結句梅影橫窗瘦,靜中見動,要月影西斜才看得出梅影橫窗。瘦字刻畫出梅花的豐姿。

下片轉向抒情。嚴冬的打霜天氣,本來正是飲酒驅寒的好時光,可是卻沒有飲酒的興致。傳杯是傳遞酒杯而飲以助酒興,多是宴會中進行,不是獨飲或對飲。此處閑卻傳杯會了。聯系詞人身世,可知此時他正被迫遷調,官場失意時。末二句,作者歸興之萌生是由於亂鴉啼後,並且這番思歸的意念比霜天思酒之興還濃,可見他已非常厭倦宦海生涯。鴉前冠以亂,足見鴉之多,聒噪之甚。

元好問 點絳唇

《點絳唇》

作者:元好問

原文:

醉裏春歸,綠窗猶唱留春住。

問春何處,花落鶯無語。

渺渺予懷,漠漠煙中樹,

西樓暮,壹簾疏雨,

夢裏尋春去。

翻譯:

春色隨著流水飄走了,

綠窗內的人想用歌聲將春天留住。

試問春在何處,花謝了,

黃鶯不叫了,春光老盡,

連點聲息都沒有了。

滿腹情懷遠望尋覓,

滿眼的樹林和裊裊的影像交織在壹起,

卻只是虛幻之境。

尋春無果,只有在日暮西樓後,

隔簾聽雨中求得好夢,

在夢中去尋覓了。

賞析:

詞中沒有著意渲染殘春景色,而是旁處落筆,側筆取妍。起句沙際春歸,語似直露,而畫面見於文字之外。為什麽說春從水邊歸去呢?春來先遣楊柳青,是春在柳梢頭;而暮春時節,春色似乎和柳絮壹道隨著流水飄走了。故吟詠沙際春歸四個字,乃覺無字處有意,空白處皆是畫。

次句綠窗猶唱留春住,詩思奇妙。不說自己思春戀春,卻說旁人春歸而不知,猶自癡情挽留。綠窗中人或是歌妓之流。或許不必定有此人此唱,不過是作者設置的壹種境界,借說綠窗少女的歌聲以表達自己惜春的情懷。這是詞體幽微宛轉處,作者掌握和運用得很成功。

問春何處,花落鶯無語二句,熔鑄前人詞中意象,而翻進壹層,歐陽修《蝶戀花》: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王安國的《清平樂》: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黃庭堅《清平樂》: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月兆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上述諸作,或問花,或問鳥,不論是落花還是鶯啼,總還有點春天的影子。在這首詞中,不僅是問而無答,乃更無可問訊。花落鶯無語,春光老盡,連點聲息都沒有了。

詞人對春天的深情眷戀,在詞中表現為壹種徒勞的追尋。起句既說春歸,已是無可置疑,然而還要問春。問而無答,則繼之以遠眺、尋覓。漠漠煙中樹,意象似從謝眺遠樹暖阡阡,生煙紛漠漠。李白平林漠漠煙如織化來,是高樓遠眺之景,又仿佛涉涉吟懷的物化形態。極目遠望,不見春之蹤影,只有在日暮歸樓後,隔簾疏雨生中,求得好夢,夢中去尋覓了。

結句夢裏尋春去,語淡情深。現實之春確已逝去,而詞人不作絕望頹唐之想,還要到夢境中去追尋。這種對美好事物的執著追求,也正反映了詞人年輕健康的心理情緒。

這首詞所表現的是傳統的傷春主題。但不是濃重的感傷,而是淡淡的悵惘。詞人是年輕的,情調也是健康而執著的。

林逋 點絳唇·金谷年年

《點絳唇金谷年年》

作者:林逋

原文:

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

余花落處,滿地和煙雨。

又是離歌,壹闋長亭暮。

王孫去,萋萋無數,南北東西路。

註釋:

1、金谷:即金谷園,指西晉富豪石崇洛陽建造的壹座奢華的別墅。因征西將軍祭酒王詡回長安時,石崇曾在此為其餞行,而成了指送別、餞行的代稱。

2、王孫:貴人之子孫。這裏指作者的朋友。

3、萋萋:草盛貌。

翻譯:

年年歲歲,金谷園,

春草叢生,誰是主人?

蒙蒙煙雨中,枝頭的殘花敗落,

落英滿地。

長亭惜別,吟唱留贈,

暮色蒼茫,黯然銷魂,

人去也,唯見東南西北的驛道,

春草萋萋。

賞析:

金谷園曾經是錦繡繁華的麗園,如今已是雜樹橫空、蔓草遍地了。寫春色用亂生二字,可見荒蕪之狀,其意味,與杜牧《金谷園》詩中的流水無情草自春相近。誰為主之問,除點明園的荒涼無主外,還蘊含著作者對人世滄桑、繁華富貴如過眼煙雲之慨嘆。

林逋的《點絳唇》是壹首詠草的傑作。以擬人手法,寫得情思綿綿,淒楚哀婉。語言美,意境更美。為歷代讀者稱誦。此為詠物詞中的佳作。全詞以清新空靈的筆觸,物中見情,寄寓深意,借吟詠春草抒寫離愁別緒。整首詞熔詠物與抒情於壹爐,淒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悵傷春之情,渲染出綿綿不盡的離愁。

余花兩句,寫無主荒園細雨中春色雕零,絢爛的花朵已紛紛墜落,連枝頭稀疏的余花,也隨蒙蒙細雨而去。滿地和煙雨,境界闊大而情調哀傷,雖從雨中落花著筆,卻包含著草盛人稀之意。眼看匆匆春又歸去,詞人流露出無可奈何的惆悵情懷。

下片直寫離情。長亭,亦稱十裏長亭。古代為親人送行,常長亭設宴餞別,吟詠留贈。此時別意綿綿,難舍難分,直到太陽西下。又是離歌,壹闋長亭暮,詞人正是抓住了黯然銷魂的時刻,攝下了這幅長亭送別的畫面。最後王孫三句,活用《楚辭》意,是全詞之主旨。王孫本是古代對貴族公子的尊稱,後來詩詞中,往往代指出門遠遊之人。凝望著親人漸行漸遠,慢慢消失了,唯見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無涯。正如李煜《清平樂》詞所說: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結尾處詞人以景結情,渲染了無限惆悵和依依惜別的感情,給人留下無窮的想像。整首詞的語言清新柔婉,屬婉約壹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