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涼州詞·邊城暮雨雁飛低

涼州詞·邊城暮雨雁飛低

張籍 涼州詞邊城暮雨雁飛低

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鳳林關裏水東流,白草黃榆六十秋。

邊將皆承主恩澤,無人解道取涼州。

譯文及註釋

1、磧(qi,器):戈壁、沙漠。

2、白練:白色熱絹。這裏泛指絲綢。

3、安西:地名。唐方鎮有安西都護,其治所在今新疆庫車,兼轄龜茲,焉耆、於闐、疏勒四鎮。貞元六年(790),為吐蕃所陷。

賞析

張籍的《涼州詞》***三首,這是第壹首。詩的前兩句寫眼前景物,同時點出了所寫的地點、時間、天氣、季節。首句邊城暮雨雁飛低,把人的視線引向壹群低飛的鴻雁,並使人看到雁飛的地點是邊城,時間是日暮,天氣是陰雨。次句蘆筍初生漸欲齊,再把人的視線引向壹片出芽的蘆葦,並從蘆葦的長勢說明已是春暖季節。這前兩句:壹寫從邊城仰望的天空景。壹寫在邊城俯視的地面景,都是在視線所及的範圍之內的景物。詩的後兩句則把詩境擴展到浩瀚遙遠的大漠彼方,壹直把詩思推到視線之外。

第三句無數鈴聲遙過磧,寫的是在沙漠上級緩行進的壹隊馱運貨物的駱駝,但句中卻並沒有出現駱駝和押運人員的形象,只有從沙漠上遙遙傳來的絡繹不絕的駝鈴聲。這是以聲傳影,因聲見形的妙用。這裏只需寫鈴聲之傳來,自會憑聯想艷聲音轉化為形象,自會在腦際浮現壹支連延不斷的駝隊漸行漸遠的圖景。帛道猷詩茅茨隱不見,雞鳴知有人(《陵峰采藥觸興為詩》),道潛詩數聲柔櫓蒼茫外,何處江村入夜歸(《秋江》),白居易詩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夜雪》),都與這句詩的機杼相同。

作者之所以為駝鈴聲所吸引,其詩筆之所以轉向那壹串飄蕩在沙漠上的鈴聲,是因為他身在邊城,蒿目時艱,他的壹顆無比沈重的心已隨那逐漸向西方消逝的駝鈴聲而越過了沙漠,飛到那雖然遠在視線之外、卻時時進入思念之中的安西四鎮(治所在今新疆庫車)。詩的末句應馱白練到安西,正是作者的情思所註,也是這首詩的點睛之筆。 /p> 涼州詞的詩意

涼州詞的詩意

壹、《涼州詞》

作者:王翰

原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註釋:

1、涼州詞:樂府曲名。

2、夜光杯:玉制的酒杯。這裏指精美的酒杯。

3、沙場:戰場。

詩意:

精美的酒杯之中斟滿甘醇的葡萄美酒,

勇士們正要開懷暢飲,

卻又被急促的琵琶聲催促著要上戰場。

如我醉倒在戰場上,

請君莫笑話我,

從古至今外出征戰又有幾人能回?

二、《涼州詞》

作者:王之渙

原文:

黃河遠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註釋:

1、涼州詞:又名《出塞》。為當時流行的壹首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

2、原題二首,此其壹,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並引《樂苑》雲:《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唐隴右道涼州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

3、遠上;遠遠向西望去。遠壹作直。

4、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長度單位,壹仞相當於七尺或八尺(等於231cm或264cm,約等於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壹帶。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屬於壹種樂器。

8、楊柳:《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9、度:吹到過。不度:吹不到

10、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11、何須:何必。何須怨:何必埋怨。

12、楊柳:楊樹的柳條,又指的是《楊柳曲》。

詩意:

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

好像與白雲連在壹起;

玉門關孤零零地聳立在高山之中,

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

原來玉門關壹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涼州詞 王之渙 王翰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壹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註釋:

1、涼州詞:為當時流行的壹種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

2、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長度單位,壹仞相當於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壹種樂器。

6、楊柳:指壹種叫《折楊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贈別的風俗。

7、度:越過。後兩句是說,羌笛何必吹起《折楊柳》這種哀傷的調子,埋怨楊柳不發、春光來遲呢,要知道,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啊!

賞析: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壹種曲調名。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搜集了壹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並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後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沈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壹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雲中流出來的壹般。次句壹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壹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壹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

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系。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於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為含有諷剌之意: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裏也。(《升庵詩話》)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

涼州詞 王翰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註釋:

1、夜光杯:壹種白玉制成的杯子。

譯文:

新釀成的葡萄美酒,盛滿夜光杯;

正想開懷暢飲,馬上琵琶聲頻催。

即使醉倒沙場,請諸君不要見笑;

自古男兒出征,有幾人活著歸回?

賞析:

?是詠邊寒情景之名曲。全詩寫艱苦荒涼的邊塞的壹次盛宴,描摹了征人們開懷痛飲、盡情酣醉的場面。首句用語絢麗優美,音調清越悅耳,顯出盛宴的豪華氣派;壹句用欲飲兩字,進壹層極寫熱烈場面,酒宴外加音樂,著意渲染氣氛。三、四句極寫征人互相斟酌勸飲,盡情盡致,樂而忘憂,豪放曠達。這兩句,蘅塘退士評曰:作曠達語,倍覺悲痛。歷來評註家也都以為悲涼感傷,厭惡征戰。清代施補華的《峴傭說詩》評說:作悲傷語讀便淺,作諧謔語讀便妙。在學人領悟。從內容看,無厭惡戎馬生涯之語,無哀嘆生命不保之意,無非難征戰痛苦之情,謂是悲涼感傷,似乎勉強。施補華的話有其深度。千古名絕,眾論殊多,見仁見智,學人自悟。

涼州詞王之渙的詩意

涼州詞王之渙的詩意

《涼州詞》

作者:王之渙

原文:

黃河遠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註釋:

1、涼州詞:為當時流行的壹種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

2、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長度單位,壹仞相當於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壹種樂器。

6、楊柳:指壹種叫《折楊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贈別的風俗。

7、度:越過。後兩句是說,羌笛何必吹起《折楊柳》這種哀傷的調子,埋怨楊柳不發、春光來遲呢,要知道,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啊!

賞析: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壹種曲調名。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搜集了壹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並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後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沈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壹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雲中流出來的壹般。次句壹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壹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壹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系。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於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為含有諷剌之意: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裏也。(《升庵詩話》)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