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洋務運動帶來中國什麽新氣息

洋務運動帶來中國什麽新氣息

(壹)創辦近代工業

近代工業包括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兩個方面。

(二)引進人才

由於中國近代科學和工業都不是在國內原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引進的水平與國內的基礎有很大距離,這樣,僅有先進設備還不能形成生產能力,只有技術與設備結合才能發揮效益。因此,洋務派創辦的近代工業,在引進先進設備的同時,還引進雇傭壹批外國科技人才,“所望內地員匠學其器而精通其意,久之自能運用,轉相傳習,乃為經久之道”(《李文忠公全集》奏稿第17卷,第16頁。)。

(三)發展了工人隊伍

在洋務運動35年中,中國工業無產者由“微量元素”發展壯大為約具有近10萬人的產業無產階級隊伍。當然,70年代中國商辦企業的興起也產生了壹部分工人,但這些企業大都為輕工業,在造成產業大軍上是不及洋務派所創辦的重工業的。如果沒有洋務運動,中國資產階級,特別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無產階級,誕生和發展的時間可能會拖得更晚。

(四)創辦新式學校學堂

中國舊時代的教育場所主要是私塾和書院。直到洋務運動興起以前,在中國還沒有近代新式學校出現。舊的學堂不能適應洋務事業的需要。在洋務運動興起的同時,洋務派就設立了近似近代學校的同文館和上海廣方言館、粵同文館。隨後又有江南機器制造局附設的上海機器學堂(1861),福建馬尾造船廠附設的福建船政學堂(1866),天津的電報學堂(1879),上海的電報學堂(1866)等。

(五)派遣留學生

中國近代留學並非從洋務運動開始,此前已有容閎等人赴美留學,但人數極少,而且僅是民間自發的個人行動,清政府既不過問,更不支持。洋務運動興起以後,與在國內興辦學堂的同時,還有計劃地向西方國家派遣留學生。1870年曾國藩、李鴻章奏請派留學生出國,得到清廷批準,並於1872年派出首批留學幼童30名。此後又於1873年、1874年、1875年相繼派出三批留學幼童。

(六)翻譯西書

洋務運動興起之前,林則徐、魏源等人已有“睜開眼睛向外看”的嘗試,但對外界的了解微乎其微。洋務運動興起後,了解西方國家情況成為迫切需要,而翻譯西書,則是適應這種需要的重要途徑。京師同文館、上海廣方言館以及江南制造局的譯書館,都先後翻譯了壹批西書。

(七)創辦報刊

中國最早的近代報刊是由外國人創辦的。而洋務運動期間,中國近代報刊有了比較顯著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