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中國現在的院線環境是壹個排片為王的環境,商業片都是親兒子。院線經理以收益為導向,很多感覺上沒有什麽票房的片就會不排片或者在很差的時間段排片,之前沸沸揚揚的《百鳥朝鳳》就是壹個典型例子。國內還沒有藝術院線,甚至有些不排片的也不是文藝片,反正就是小眾不排,缺少商業性不排。《魔獸》在國內的道路已經算很平坦了,端午小長假開門,沒有明顯的競爭對手,院線排片在60%以上。可惜還是只打了頭炮,兩周過後《驚天魔盜團2》、《獨立日:卷土重來》、《三人行》等影片的上映基本上終結了魔獸的勢頭。其實十幾個億的票房在現在不算佳績,去年很多上這個票房的電影像《煎餅俠》、《夏洛特煩惱》雖然有暑期檔的保護,但是噱頭和宣傳跟魔獸完全不是壹個檔次,魔獸現在這個票房不算特別高的。而且北美市場的滑鐵盧,證明這個片本質上還是有問題的。所以我們可以來看看這個片的問題在哪裏。
個人作為壹個資深魔獸玩家和業余影評人,覺得魔獸這個電影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電影的獨立性。首先解釋壹下這個獨立性,意思是在創作電影時,無論它是否來源於新聞事件、暢銷小說還是經典漫畫等等擁有龐大群眾基礎的原著和原形,在電影的創作上,妳要把它面向零基礎的觀眾考慮,妳才能保證這部影片的生命力。其實我們見到的很多商業大作的續集,往往都敗在沒有獨立性的劇情故事上。誠然,續集電影能吸引很多老觀眾,但是對新觀眾來說觀影壓力太大,需要了解太多之前的內容才能看懂續集真正表達的東西,否則只能看過算過留不下太深的印象。壹般這樣的觀眾,不太可能再推薦自己的朋友去刷這種續集片,所以很多商業大作也跟《魔獸》壹樣,頭壹周票房還可以,後面沒有持續性。其實續集電影並非都是這樣敗筆的,IMDB排名前十的有好幾部是續集,並且有商業大作,比如大家鐘愛的《蝙蝠俠前傳:黑暗騎士》就是很好的例子。劇情延續了蝙蝠俠系列的故事,但是獨立性很強。三個人物三條線各有意味,讓我們看到了神壹樣的小醜和反英雄人物雙面人。影片獨立性的魅力在於,我在完全不知道影片背景的情況下,單獨看這部影片,能看懂並且覺得有意思,這個是大家回家後會向朋友推薦電影的基礎。大部分電影票房的持續性,都是靠吸引新觀眾和老觀眾看了還想看二刷電影來的,所以電影的獨立性很重要。
回到《魔獸》上,我仔細看了《魔獸》的創作團隊,發現了個大問題,這個問題直接影響了《魔獸》電影的獨立性,那就是主創團隊清壹色魔獸玩家或者是相關人員(吳彥祖老婆是魔獸玩家)。女主不是魔獸玩家,但是她也對人物進行了了解,這是壹個演員的基本素養。那麽從導演和編劇的角度來說,也確實應該是魔獸玩家,才能表達這個題材獨特的世界觀和情懷。那這個時候我覺得這個片最需要的是來壹個完全不懂魔獸的監制壹類的職務,至少在影片的創作上有話語權的人物,來提醒主創團隊考慮壹下非魔獸玩家觀影的感受。
主創團隊都是魔獸玩家有什麽壞處?他們心裏對影片的設定其實有標簽了,但是他們自己可能並沒有意識到,廣大觀眾不會有這種標簽的。資深玩家往獸人大軍中瞄壹眼就能看到地獄咆哮了,因為他背上那把戰斧“血吼”實在太耀眼。資深玩家看到那把大錘子就熱血沸騰,那個人可是奧格瑞姆·毀滅之錘。可是這種標簽在非魔獸觀眾中並沒有種下,大家看到的只是壹個禿頭紅皮膚腦後有反骨的傻大個獸人在不停的反水,最後也不知道他心裏是正是邪。
其實標簽化處理對影片的幫助是很大的,可以讓觀眾瞬間帶入到角色中去。舉個例子《煎餅俠》當中嶽雲鵬的橋段,按小嶽嶽這個體型沒有人會把他跟功夫牽扯到壹起的。但是他壹上來擺了個POSE,然後說我是河南人,大家立馬就聯想到嵩山少林寺,就沒覺得那麽不搭了。這就是很好的標簽化處理,觀眾不需要重新去建立角色,可以直接代入角色走進接下來
但是很明顯《魔獸》裏的標簽化給的就很有問題,比如麥迪文這個人物。這個人物在廣大魔獸玩家心裏的地位就不要說了,影片也給了標簽“守護者”。這裏就是我要講的主創團隊的心理誤區了,魔獸玩家知道“守護者”意味著什麽,但是其他觀眾明顯感覺不到這個東西的神聖。我們在熒幕前看到的麥迪文只是壹個迷失自我的自大法師,被邪能腐化變成了壹張樹精臉。其實有意思的故事很多,影片卻偏偏不講。要是大家知道麥迪文他老媽是壹個活了壹千多歲的最強女法師,擊敗了設定中最強的敵方大BOSS薩格拉斯,為了後繼有人壹夜情產下這個兒子,光他出生之前這點事就會讓觀眾有印象的多。
然後影片第二個問題就是人物太多,整個影片給人的感覺就是純給續集做鋪墊。每個人物有不同的人物前史,不同的性格特征,讓觀眾壹個個去摸索其實很困難的。人物太多的原因壹方面是《魔獸》的世界觀確實很大,真只講某個方面太過於片面。但是這不是借口,創作者應該學會去說這種故事。所有另壹方面來說就是創作者野心太大,壹下子想把很多東西都拋出來。其實故事完全可以再講小壹點,再簡單壹點,這樣才能讓廣大觀眾都能接受這種鋪墊。好例子不是沒有啊,大家可以看看《阿甘正傳》。《阿甘正傳》的格局其實不小,美國近三十年歷史的縮影,很多文化元素包含在裏面,摸透其實需要壹定的功底的。但是這個片為什麽大家喜歡,我相信不是大家看懂了背後的那些“3K黨”、“貓王”、“嬉皮士”這些東西,而是看懂了這個故事。這個故事說白了就是壹個傻小子逆襲成功的故事,很勵誌很通俗易懂。
但是妳說這部《魔獸》到底講了什麽?說出來我怕各位觀眾有點受不了。這部《魔獸》就只是為了壹些偉大的人物在續集的出場做了壹些鋪墊。其中最偉大的人物就是大家再影片最後看到飄在河裏的那個搖籃中的獸人小朋友。這個小朋友長大後會成為這個大陸上最偉大的和平主義使者,有史以來最強的薩滿與戰士的結合體,第壹個精通人類文化的獸人酋長。他的人類名字叫“薩爾”,意思是奴隸,是撿到他的人類取的。影片裏提到了他的獸人原名“古伊爾”,嚇得很多半吊子魔獸玩家開始懷疑是不是字幕打錯了。
最後講壹下故事上的獨立性,影片挑的橋段太普通太難讓人印象深刻了。哈利波特那個系列就很明顯,比如《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妳光看這個標題就知道這個單集的故事核心在哪裏,有壹個明顯的線索。《魔獸》這集的線索其實應該是“黑暗之門”,這裏面有很多東西可講,但是影片沒說,其他亂七八糟的倒是說了不少。圍繞著黑暗之門的爭奪,建立壹個正反雙方,故事簡單點人物少點,口碑也不會是現在這樣了。
影片良好的口碑大多不來自於觀眾真實感受到的電影的魅力,而是對這個題材的喜愛和情懷。作為壹個魔獸玩家,看到哪些夢想中的世界呈現在眼前確實很感動。但是感動沒有用,缺乏生命力。我在電影院電梯裏碰到壹個小姑娘跟她媽媽講,說同學跟我說《魔獸》很好看。我說,妳的男同學告訴妳的吧?小姑娘傻了壹下,但是事實就是那麽殘酷,妳帶著妳媽媽看未必有妳那個男同學看著那麽燃。
老魔獸玩家有很多津津樂道的故事可以聊,像什麽“地獄咆哮終結毀滅者瑪諾洛斯”,最後地獄咆哮躺在薩爾的懷裏奄奄壹息;什麽“哈加爾山數萬個小精靈爆死阿克蒙德”,最後壹個鏡頭給到自我修復的世界之樹,講幾句文藝的旁白。其實魔獸的遊戲動畫就很有參考價值,完全可以在電影中引用的。不過我猜這些故事會在續集裏出現的,反正大家盡請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