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對那些經典的名言很是熟悉吧,名言易於留傳,是濃縮的精華。妳知道什麽樣的名言才能稱之為經典嗎?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文明禮儀的名言警句大全,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文明禮儀的名言警句11、禮即理也。——南宋哲學家、教育家、詩人朱熹
2、不學禮,無以立。——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論語·季氏》
3、禮也者,猶體也。——宋代學者李昉《太平禦覽》
4、禮者,人道之極也。——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荀子
5、禮貴從宜,事難泥古。——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
6、禮之大本,以防亂也。——唐朝文學家柳宗元
7、禮儀周全能息事寧人。——法國詩人儒貝爾
8、非禮不動,非禮不言。——清代滿族小說家曹雪芹《紅樓夢》
9、安上治民,莫善於禮。——《孝經》
10、頭銜越多,禮儀越繁。——英國詩人丁尼生
文明禮儀的名言警句21、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
2、誠實守信壹瞬間,閃亮精彩每壹刻。
3、良心是由人的知識和全部生活方式來決定的。
4、只有尊敬別人的人,才有權受人尊敬。
5、為人粗暴意味著忘卻自己的尊嚴。
6、微笑是我們的語言,文明是我們的信念。
7、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念慕富貴,枉道速禍。
8、人們最看重的是特權,哪怕是主持葬禮的特權。
9、禮貌是有教養的人的第二個太陽。
10、凡人之所以貴於禽獸者,以有禮也。
11、環境整潔優美,生活健康科學,社會文明進步。
12、禮節及禮貌是壹封通向四方的推薦信。
13、學禮儀,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
14、在人與人的交往中,禮儀越周到越保險。
15、彬彬有禮是對別人的情感表示關心的壹種方式。
16、有意擦去的壹塊汙漬,凈化的是自己的靈魂。
17、在宴席上最讓人開胃的就是主人的禮節。
18、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9、壹毫之善,與人方便。壹毫之惡,勸君莫作。
20、恭近於禮,遠恥辱也,恭則不侮。
文明禮儀的名言警句31、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西漢學者戴聖《禮記》
2、人之有禮,憂魚之有水矣。——東晉醫學家,道教學者,煉丹家葛洪
3、禮,天之經也,民之行也。——春秋時期史學家,盲人左丘明《左傳》
4、貴族重權利,百姓重禮儀。——阿·奧斯汀
5、禮義生於富足,盜竊起於貧窮。——東漢政論家、文學家王符
6、插嘴和爭辯也不符合禮儀的要求,別人談話的時候去插嘴是壹種最大的冒犯,因為我們在知道人家將說什麽之前就去答復人家,若不是魯莽愚蠢,也是壹種明白表示即對方的話他已經聽膩了,不願對方說下去。——英國哲學家洛克
7、無論如何,壹個人應永遠保持有禮和穿著整齊。——瑞典詩人、小說家海登斯坦
8、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荀子
9、禮之於人,猶酒之有蘗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西漢學者戴聖《禮記·曲禮》
10、禮致敬,不見好,跡不招尤,所謂淡而可久是也。——清代文學家陳道
11、生命是短促的,然而盡管如此,人們還是有時間講究禮儀。——美國作家愛默生
12、如果把禮儀看得比月亮還高,結果就會失去人與人真誠的信任。——英國文藝復興時期作家,哲學家培根
13、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論語》
14、待富貴人,不難有禮,而難有體;待貧賤人,不難有恩,而難有禮。——清代醫家史典
15、克己復禮為仁。壹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論語·顏淵》
16、禮者,斷長續短,損有余,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也。——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荀子
17、禮儀的目的與作用本在使得本來的頑梗變柔順,使人們的氣質變溫和,使他尊重別人,和別人合得來。——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
18、禮儀是在他的壹切別種美德之上加上壹層藻飾,使它們對他具有效用,去為他獲得壹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與好感。——英國哲學家洛克
19、壹切禮儀,都是為了文飾那些虛應故事的行為,言不由衷的歡迎,出爾反爾的殷勤而設立的;如果有真實的友誼,這些虛偽的形式就該壹律擯棄。——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劇作家,詩人莎士比亞
20、如果兒童任意地讓自己不論去做什麽而不去勞動,他們就既學不會文學,也學不會音樂,也學不會體育,也學不會那保證道德達到最高峰的禮儀。——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
21、舊籍於禮儀特重,記述甚繁,由今日觀之,其制度大抵僅為紙上之空文,或其影響所屆,止限於少數特殊階級,似可不必討論,此意昔賢亦有論及者矣。——國學大師,歷史學家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22、禮儀不良有兩種:第壹種是忸怩羞怯;第二種是行為不檢點和輕慢;要避免這兩種情形,就只有好好地遵守下面這條規則,就是,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別人。——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
23、很多人會說很得體的話,卻不會說有真情實感的話。這就像是很多女人握手的時候,只把幾個冰冷的手指伸過去,表面上完成了壹個禮儀,但是實際上卻沒有傳達出熱情。——中國當代女作家畢淑敏
24、禮儀又稱教養,其本質不過是在交往中對於任何人不表示任何輕視或侮蔑而已,誰能理解並接受了這點,又能同意以上所談的規則和準則並努力去實行它們,他壹定會成為壹個有教養的紳士。——英國哲學家洛克
25、沒有經過琢磨的鉆石是沒有人喜歡的,這種鉆石戴了也沒有好處。但是壹旦經過琢磨,加以鑲嵌之後,他們便生出光彩來了。美德是精神上的壹種寶藏,但是使他們生出光彩的則是良好的禮儀。——英國哲學家洛克
文明禮儀的名言警句41、有誌者事竟成。——《後漢書·耿列傳》
2、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3、知榮辱,明廉恥,—從我做起。
4、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5、數百年人家無非積德,第壹等好事當數讀書。
6、播種壹種習慣,收獲壹種品質。
7、生命的.價值不在於活多少天,而在於我們如何使用這些日子。
8、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漁夫》
9、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論語·子罕》
10、知識不全可以用道德彌補,道德不全卻難以用知識彌補。
11、沒有溝通就不可能有教學和學習。
12、學校發展以師為本,教師發展以德為本。
13、讓每壹個孩子都有成功而精彩的故事。
14、心誌決定命運,態度決定高度。
15、精誠所加,金石為開。——《後漢書·光武十王列傳》
16、入於汙泥而不染、不受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侵蝕,是最難能可貴的革命品質。——周恩來
17、學習改變生活,知識改變命運。
18、依法辦學,以質立校;管理興校,教師強校。
19、我們愛我們的民族,這是我們自信心的源泉。——周恩來
20、種下壹種個性,收獲壹種命運。
21、在勞力上勞心,是壹切發明之母。事事在勞力上勞心,變可得事物之真理。——陶行知
22、壹分鐘壹秒鐘自滿,在這壹分壹秒間就停止了自己吸收的生命和排泄的生命。只有接受批評才能排泄精神的壹切渣滓。只有吸收他人的意見。我才能添加精神上新的滋養品。——徐特立
23、我們最偉大的光榮並不在於永不跌倒,而在於每次跌倒後能站起來。
24、做人誠為本,做事實為基。
25、形成天才的決定因素應該是勤奮。……有幾分勤學苦練是成正比例的,——郭沫若
26、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劉備
27、堅誌而勇為,謂之剛。剛,生人之德也。——《練兵實紀·剛復害》
28、智慧之泉必須暢飲才能使人清醒。
29、人生的旅途,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魯迅
30、做人也要像蠟燭壹樣,在有限的壹生中有壹分熱發壹分光,給人以光明,給人以溫暖。——蕭楚女
3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象》
32、春蠶到死絲方盡,人至期頤亦不休。壹息尚存須努力,留作青年好範疇。——吳玉章
33、機遇對於有準備的頭腦有特別的親和力。
34、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蓋棺。——陸、遊《病起》
35、丈夫誌四海,萬裏猶比鄰。——曹植《贈白馬王彪》
36、我們是國家的主人,應該處處為國家著想。——雷鋒
37、傲不可長,欲不可縱,樂不可極,誌不可滿。——魏徵
38、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39、日日行,不怕千萬裏;常常做,不怕千萬事。——《格言聯璧·處事》
40、自信是成功之母,自卑是失敗之父。
41、天下之事常成於困約,而敗於奢靡。——陸遊
42、所謂天才,只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魯迅
43、我為母校而感到無比驕傲,也要讓母校為我感到自豪七。
44、不要怕,不要悔(雖然只有六個字,但是常看常新)
45、理念決定行為,態度決定壹切。
46、自覺心是進步之母,自賤心是墮落之源,故自覺心不可無,自賤心不可有。——鄒韜奮
47、守業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斷的發展
48、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呂氏春秋·誠廉》
49、誌當存高遠。——諸葛亮《誡外生書》
50、做“文雅”“優雅”“高雅”的苑中人。
51、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
52、誌不強者智不達。——《墨子·修身》
53、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54、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訓俗遺規》
55、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56、人類的希望像是壹顆永恒的星,烏雲掩不住它的光芒。特別是在今天,和平不是壹個理想,壹個夢,它是萬人的願望。——巴金
57、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荀子·儒效》
58、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孟子·告子下》
59、做文雅優雅高雅的苑中人。
60、我喜歡讀母校的書,更喜歡讀母校的人。
61、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
62、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要認真學習壹點東西,必須從不自滿開始。對自己,“學而不厭”,對人家,“誨人不倦”,我們應取這種態度。
63、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羅大經《鶴林玉露》
64、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
65、業精於勤,荒於嬉。——韓愈《進學解》
66、人生像攀登壹座山,而找尋出路,卻是壹種學習的過程,我們應當在這過程中,學習穩定、冷靜,學習如何從慌亂中找到生機。——席慕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