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高中語文《歸園田居(其壹)》教案大全

高中語文《歸園田居(其壹)》教案大全

 陶淵明作品的語言平淡,但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豐富的思想用樸素平易的語言表達出來;表意易讀懂,其內涵還需細細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如農家口語,但塑造出來的藝術形象卻生動鮮明。他善於以白描及寫意手法勾勒景物、點染環境,意境渾融高遠又富含理趣。語言精工本色,樸素真率,筆調疏淡,風韻深厚。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歸園田居(其壹)》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高中語文《歸園田居(其壹)》教案大全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知識目標: ⑴熟知作者及其影響。

 ⑵了解鑒賞古典詩歌的基本 方法 和要領。

 能力目標: 訓練通過揣摩語言、想象畫面與體味情感來鑒賞古典詩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過程目標:通過學生對詩歌的審美領悟,繪畫出詩歌的詩意圖,由此促進學生與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和交流。

 方法目標:以引導為主,學生體驗為輔,引導學生體驗詩歌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詩歌的鑒賞分析,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從而加深學生的 文化 積累,領悟詩歌中高尚的理想誌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教學重點: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理想精神,同時要逐步掌握詩歌鑒賞的方法並形成能力。

 教學難點: 通過詩中形象及描寫手法的分析來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學時數: 壹課時

 教學流程: 導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語→體味意境→ 總結 規律→擴展練習

 教 學 過 程:

 壹、師生問好,考勤

 二、導入: 師:初中學過《桃花源記》,誰能 說說 桃花源是個什麽樣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

 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勞動,人人平等,沒有剝削,沒有壓迫。

 生:自給自足,豐衣足食。

 生:與世隔絕,幸福快樂。

 生:熱情好客,淳樸。

 同學們,還記得在妳們初中時學過壹篇 散文 ,其中,詩人為人們虛構了壹個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的“世外桃源”,那篇詩歌是什麽,作者是誰,還記得嗎?(《桃花園記》,陶淵明),詩人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時也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那麽今天,我們又將學習他的田園詩作的代表作品——《歸園田記》。那麽這篇詩歌跟《桃花源記》壹樣?又是要反映什麽呢,還是純粹的寫作者要歸田當農夫的單純願望呢?

 三、簡介作者:

 陶淵明,壹名潛,字元亮,東晉末年的偉大詩人,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壹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誌,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東晉時期是壹個政治高壓的時代,社會黑暗,政治腐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因此,他不願在紛亂黑暗的現實裏隨波逐流,曾幾次退離仕途,最後,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壹年他41歲,以後終老農村,死後世人稱他為“靖節先生”,他還有壹個稱號叫“五柳先生”,緣由是他家門前有五棵柳樹。

 陶詩今存125首 ,多為五言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 、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 。而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壹體,為古典詩歌開辟了壹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後,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

 四、整體感知

 1、 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請全班學生壹起來朗讀,解決生字詞,並且參看註釋,了解詩歌的大意。(重讀“返”、“曖”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寫錯)

 韻 yun 指人們的氣質性情的素養

 羈ji拘束

 拙zhuo①笨:手笨、勤能補拙②謙詞:稱自己的 文章 、見解:拙見

 蔭yin沒有日光,又涼又潮濕

 噯ai日光昏暗,模糊

 顛dian高而直立的東西的頂

 樊fan 籬笆指受束縛而不自由的境地

 2、同學們,先來看壹下這篇詩歌的題目,俗話說:眉目傳情。那麽,“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題眼是哪個字?是“歸”還是“居”?

 (明確:既然“歸”字是題眼,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麽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著哪些隱性信息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

 3、掃清了生字詞,疏通了詩歌的大意,既然“歸”字是文章的核心,作者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田園生活,那麽作者從哪裏返回?為什麽要返回?回到哪裏?現在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思考作者:⑴從何而歸;⑵為何而歸;⑶歸向何處;⑷歸去如何。

 4、朗讀課文,尋找相關信息:

 ①那麽作者從哪裏返回呢?即從何而歸?

 明確:塵網、樊籠

 追問:塵網、樊籠比喻什麽?明確:官場生活( “羈鳥”、“池魚”是陶淵明自比)

 高中語文《歸園田居(其壹)》教案大全二

 壹、教學目標

 (壹)知識 教育 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並背誦這首詩。

 2.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追求自由獨立的精神品格。

 3.領會田園風光的意境

 (二)能力培養目標

 反復吟詠,運用鑒賞詩歌的方法,把握意象,體會意境,感悟作者在詩中表達的情感。

 (三)德育滲透目標

 引導學生學習作者高尚的理想誌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的人生態度。

 二、教學重點

 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的主旨,培養鑒賞詩歌的能力。

 三、教學難點

 學習陶淵明高尚的理想誌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四、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分組討論法 3.點撥法 4.自主探究法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壹)導語

 我們曾經學過壹篇文章《桃花源記》,還記得它的作者是誰嗎?(明確:陶淵明)在這篇文章中他描繪出了壹個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有同學能背出來嗎?(學生齊背)除了這篇文章之外我們還學過他的很多詩,如《飲酒》、《歸園田居(其三)》(師生壹起背誦),那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他的壹首詩《歸園田居(其壹)》,再來感受壹下他的田園情懷。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東晉(朝代)田園詩人,潯陽柴桑人。後人稱之為“'靖節先生”,又自稱作 “五柳先生”。?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壹類 的 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 有 建功立業 的 大誌,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東晉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仕途充滿風險,加之政治腐敗,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他不願在紛亂黑暗 的 現實裏隨波逐流,曾幾次退離仕途,最後,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壹年他41歲,以後終老農村,死後世人稱他為“靖節先生”。

 陶淵明 的 作品大多寫退隱後 的 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 的 不滿。他 的 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後世 有 很大 的 影響。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壹體,為古典詩歌開辟了壹個新 的 境界。從此以後,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後,描寫田園 的 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 先學生朗讀,再聽朗讀錄音(正音)

 2. 學生齊讀

 (四)解題

 1 提問:“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 我 們哪些信息呢?題眼 是 哪個字

 明確: “歸'?”

 2、提問:既然“歸”字 是 題眼,標題只 是 明確告訴 我 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麽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著哪些隱性信息和值得 我 們思考 的 問題呢?(以“歸”字為核心來解讀詩歌)

 討論、明確:

 1、從何而歸2、為何而歸3、歸向何處4、歸去如何

 (五)朗讀 課文 ,尋找相關信息,回答上述問題

 1、從何而歸

 明確:塵網、樊籠(誤落塵網中,壹去三十年。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提問:塵網、樊籠比喻什麽

 明確:官場生活(?“羈鳥”、“池魚” 是 陶淵明自比)

 提問:為什麽要如此比喻?表現了詩人怎樣 的 的 情感

高中語文《歸園田居(其壹)》教案大全三

 壹、教案背景:

 1、面向學生: 高壹學生

 2、課時:1

 3、學生課前準備:

 ①提前預習課文,掃除字詞障礙,讀熟課文。

 ②了解作者,回顧初中所學陶淵明的文章。

 二、教材分析

 教學內容:

 《歸園田居(其壹)》是人教版高 壹年級語文 必修二第七課的內容,這是壹首田園詩歌,是詩人真正解決了思想上的矛盾,確立自己要走的生活道路後寫的,真實地記錄了陶淵明的思想變化過程。

 內容分析:

 詩題《歸園田居》中,“歸”字是全詩的詩眼。圍繞“歸”字,詩人在詩中表達了四個方面的內容:1、從何而歸,2、為何而歸,3、歸向何處,4、歸去如何。其中“歸”去後的田園生活的描寫部分,看似普通、平淡,其實融入了詩人濃濃的熱愛與向往之情,是壹首典型的田園詩歌。

 學情分析:

 《歸園田居(其壹)》是必修二第二單元古代詩歌單元中的壹首,這類田園詩歌學生雖在初中已有接觸,但還僅僅停留在感性認識和機械背誦的階段。通過這首詩歌的學習,壹方面加深對田園詩歌的理解和認識,另壹方面是在初中感性認識詩歌的基礎上學會鑒賞詩歌的壹般方法,為以後的詩歌鑒賞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1、了解陶淵明的生平

 2、反復朗讀詩歌,分析詩中對園田景物的描寫, 深入領會詩中融入的的田園情懷。

 教學重點:

 背誦全詩。

 2、學習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

 深刻領悟詩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

 教學準備:

 利用百度搜索擷取課堂需要的圖片;課文朗讀音頻,並合成朗讀視頻;制作成PPT課件用於課堂教學。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

 詩歌重在反復吟詠,只有這樣才能在抑揚頓挫的節奏美中體悟思想情感。

 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法,問答法

 四、教學思路:

 本課的教學流程分為以下幾步:

 導入新課—目標展示—作者簡介—預習檢測—初步感知,整體把握—分析詩題—賞析詩歌—重點賞析—朗讀記憶—當堂挑戰—課堂小結

 六、教學過程

 (壹)導入新課

 (課件顯示ppt1)《歸園田居》這個詩題我們並不陌生,(ppt2)它其實是壹組詩,壹***有五首,寫作於詩人隱居後第二年(公元406年)。詩歌分別從辭官場、聚親朋、樂農事、訪故舊、歡夜飲五個方面描寫詩人豐富充實的田園隱居生活。

 其中的第三首描寫詩人歸隱後樂農事的,我們已經在初中學過了,同學們齊背壹下: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在這首《歸園田居(其三)》中,我們讀到了壹個並不擅長農事的封建士大夫,從早忙到晚,但終是“草盛豆苗稀”,但他有怨言嗎?絲毫沒有,而是樂在其中。今天我們接著學習他的《歸園田居(其壹)》。

 (二)目標展示

 (學習之前,先來明確我們這節課的學習目標,以及重難點)(ppt3)

 [學習目標]

 1、了解陶淵明的生平

 2、反復朗讀詩歌,分析詩中對園田景物的描寫, 深入領會詩中融入的的田園情懷。

 [學習重點]

 1、背誦全詩。

 2、學習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學習難點]

 深刻領悟詩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

 (三)作者簡介

 1、陶淵明的基本概況(要求掌握)

 (陶淵明的詩文我們已經學了不少,對他比較熟悉了,所以我設置了幾個填空題,大家看能不能填上來。Ppt4)

 陶淵明又名____,字__,自號_____,私謚____;___時代最傑出的詩人;開創了___詩派,為古典詩歌開辟了壹個新的境界;陶詩的風格:質樸、平實、清新、自然。

 老師補充

 (要想準確的理解這首詩歌的內涵,只了解這些基本情況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知道詩人寫這首詩的具體背景,這就是詩歌鑒賞的方法之壹:知人論世ppt5)

 知人:陶淵明29歲(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就回家閑居了五六年,而後又在不同人幕下做僚佐,時間都不長,至義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澤縣令,在任八十余天,辭官歸田,這時他41歲,直到他63歲去世,再也沒有出仕。陶淵明之所以再三出去謀求官職,壹是因為家境不好,二是因為他小時候所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會上有所作為。然而他天性是熱愛田園生活,喜歡讀書,不喜歡在俗事雜務上費心思。

 論世:陶淵明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歷史上最紛亂的時期,當時朝廷權臣當道,權豪們壹心爭權奪利,鏟除異己,無心致力於 清明 政治。

 (四)預習檢測

 (前面讓同學們提前預習了文章,檢查壹下同學們是否已經掃除了文字障礙。)

 選兩個學生朗讀詩歌,註意聽是否有讀錯的字音。

 強調字音:守拙(zhuō) 蔭(yìn)後檐

 (五)初步感知,整體把握情感

 (讀詩歌不同於讀古文,我們帶著感情去讀詩歌,這樣才能體會出詩歌的節奏美,下面我們看壹段帶視頻的課文朗讀,初步感知詩歌的情感。)

 播放課文朗讀視頻(ppt6)

 分析詩題

 (在賞析詩歌前,我們先來分析壹下詩題。古代詩歌的題目,或是交代主要內容,或是揭示情感主旨,或是顯示詩歌類型,所以我們要關註詩題,這也是我講的鑒賞詩歌的第二個方法:關註詩題。)

 (ppt7)仔細分析“歸園田居”這個標題,它告訴了我們哪些信息?題眼是那個字?

 明確:“歸”

 賞析詩歌

 (圍繞詩眼,老師設置了四個問題,要求結合註解自讀兩遍後,小組討論,用原文回答以下四個問題。(ppt8)

 1、從何而歸?

 2、為何而歸

 3、歸向何處?

 4、歸去如何?

 (小組討論3分鐘後,請小組代表發言)

 從何而歸?(ppt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