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有關歸隱文化

有關歸隱文化

1、“隱士”就是隱居不仕之士。中國古代把社會成員分為士、農、工、商四類,其中的士就相當於現代社會的知識分子,他們掌握著知識技術和道德文化。而且,從各種史料記載來看,這些隱士們往往是士人階層中的精英,但是他們卻如《舊唐書·隱逸》雲:“所高者獨行”,“所重者逃名”。

2、“學而優則仕”通常是士人的人生軌跡,卻又為何隱而不仕呢?很多學人認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中就有對隱者的推崇和贊許。如《莊子·在宥》雲:“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崆峒山上,故往見之。”

這位成功的治世之君拜見隱逸的故事,便寓於著“真理”掌握在隱者之手。道家的出世思想對古代士人有巨大影響,馮友蘭認為“道家者蓋出於隱者”,莊子更是隱者思想集大成者。可以說,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思想為中國知識分子培養隱逸情緒提供了“酵母”。

3、儒道兩家的隱逸思想形似而異趣。儒家只是將隱逸作為“天下無道”之時的權宜之計,是手段;而道家則認為隱逸生活就是士人的理想歸宿,是目的。道家以強調個體生命至上的“貴生”價值觀,從而徹底否定了儒家追求“名利”、“仁義”等價值觀。

但是,道家也並不過分強調生活方式等形式上的隱匿,為了存身也可入世以自適,在此儒家的入世目的又成了道家隱逸的手段。由此可見,儒道兩家的隱逸思想各有所重,而隱逸方式則互有交錯。

4、隱士概念的衍變。範曄在《後漢書·逸民列傳》中首次將隱士寫入正史,此後有關隱士的史書記載非常之多。但是就各種有關隱士的史料來看,對隱士的範疇始終定位在“士”的階層而從未有所突破。

現代學者姜亮夫在《中國文士階級的類型》壹文中對中國隱士概念的內涵略作調整,他明確將隱士分為逸士和修士兩類,其中的逸士主要是指隱居的士人,這裏逸士在內涵和外延上與過去隱士概念基本相同,而修士則是指我國的僧道和準僧道類的宗教修行者。

5、終南山的隱士現象

終南山是中國隱士文化的重要見證地之壹,歷史上曾有很多佛道教的高僧、高道在此結廬隱修,佛道教祖庭等遺存現在依然可尋,佛教律宗祖師道宣與孫思邈結廬為鄰之類的掌故仍在流傳,那時終南山就有“八百祖師鎮終南,十萬羅漢吼秦嶺”的贊譽。

擴展資料

歸隱山林怡然自得

壹些官員提前退休是因為自己本就無意於功名利祿,比如我們熟悉的陶淵明,壹生向往田園生活。還有南朝梁代的陶弘景,36歲便提前退休,自號“華陽隱居”,過起了逍遙的隱居生活。

梁武帝即位後,派人請他出山做官,陶弘景便畫了兩頭牛,壹頭牛悠閑自在地吃草,另壹頭卻被人套著籠頭,牽著鼻子鞭打驅使,他還在畫上寫了首詩:“眼前流水自悠悠,歇臥偷閑戀綠疇。笑看金籠牽鼻去,等閑落得用鞭抽。”

陶弘景借畫和詩表明自己歸隱山林的決心。梁武帝壹看,深知其意,雖沒有請他出來為官,但梁武帝還是經常以書信方式請教朝廷大事,因此陶弘景還被人稱作“山中宰相”。

正所謂“無官壹身輕”,清代乾隆年間的“劉羅鍋”劉墉被我們熟知,他退休後曾寫了壹副對聯:“粗茶淡飯布衣裳,這點福讓老夫消受;齊家治國平天下,那些事由兒輩擔當。”悠然自得之情壹覽無余。

當然,退休也並非人生的終點,而是嶄新生活的開端,如今老百姓們退休後或接送孫子,或寫詩作畫,或遛遛家雀,或拉拉二胡,或發揮余熱,或遊遍河山,忙得也是不亦樂乎!

參考資料 人民網-現代隱士與古代隱士文化

人民網-古人的各種退休形式:致政?告退?歸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