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格自傳讀後感
當品味完壹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寫壹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榮格自傳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沒有手機沒有網的這段時間,帶著點戒斷反應讀《榮格自傳》。書非借不能讀,這本書自然不是我的。我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下卷還放在那裏沒看。
看完《榮格自傳》,我不知道這篇讀後感是不是應該寫上“第壹次”三個字,很難說以後會不會讀第二次,畢竟戒斷反應中讀得不細,況且理智告訴我,這樣的書應該有重讀壹次的價值,恰如榮格讀弗洛伊德的著作,也是隔了些年頭又拿來翻看的。
也許是下筆者的緣故或翻譯者的緣故,這本自傳的風格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以及《精神分析引論新編》差別很大,當然我更希望是榮格本身與弗洛伊德之間的差別。這本自傳更散漫意識流,好多地方如同散文,壹些描寫又近如小說。
充滿歷史感的幼年環境,宗教氛圍濃厚的家庭構成,很早就關註到自己個性有別於他人的榮格敏感的體味著成長的變化。這種敏感的覺察終其壹生,構築著他靈魂棲息的塔樓。他將這座塔樓以曼荼羅為標誌,如同隔離世外的獨行宇宙,無所不包無所不有,但也預示著,塔樓之外無邊無際的是他人的城堡與部落。
精神分析的構建是源於自省的,即便有著大量案例經驗的積累,它仍然是以自省為核心的壹種思考方法。榮格的宗教特征,弗洛伊德的性欲特征,霍妮的女權特征,阿德勒的超越特征……沒有壹種精神分析的體系是脫離其創始者的內省。我們意識的世界是心靈的,沒有內化的經驗是不被察覺的。在此基礎上面對疑問、阻礙、矛盾,精神分析流派的工作者們嘗試解讀世界,其實也就是在解讀自己的心靈,直到他們的世界能夠裝盛在理論的大碗裏,才有片刻滿足於安寧。其實我們何嘗不是時時刻刻的在解讀這個世界與自我的關系呢?然而,外部世界無窮盡,內心世界怎麽會“無新鮮事”?理論的大碗總是不夠大。榮格歸之於神秘,承認神秘的'存在,亦即承認了外部世界的存在。承認掌控之外的事物,避免神經癥的困擾。幻覺、夢、預知,統統有了歸處,接受了這分裂的兩個世界也就接受了分裂的人格。為什麽精神分析作為壹種治療方法,促進成長,而耗時甚長?精神分析不解決問題。精神分析幫助來訪者認識自己所構建的世界,修葺自己的塔樓,同時引水入渠,添加靈動。來訪者的問題在這裏能夠被接受,重新被解讀,原有的大碗可能重鑄了,也可能在大碗之外有了可以失去理智與控制的歸墟。心靈有了穩固的塔樓,同時變得更加寬容,隨時可以增添新的建築,這大概就是《榮格自傳》給我最淺顯的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