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科舉考中叫什麽

科舉考中叫什麽

問題壹:什麽東西叫指科舉考中(2個字) 中舉

...

問題二:古代科舉考試,高中了,叫什麽名字稱呼 中了就叫生員(秀才、相公),不中還是童生。

童生試:

也叫“童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學習成績優秀的壹二等學生)後取得生員(秀才、相公)資格,這樣才能參加科舉考試。

鄉試:

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的壹次考試,由秀才參加,考取的叫舉人,取得參加中央壹級的會試的資格。第壹名叫解元。

會試:

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壹次考試(會試在鄉試的第二年舉行),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又稱中式進士),第壹名叫會元。

殿試:

是科舉制度最高級別的考試,殿試試題由內閣預擬,然後呈請皇帝選定。有時由讀卷官預擬後徑送皇帝圈定或由皇帝直接擬題。殿試題壹開始是策問,後來改為詩賦,到明清時,主要仍是策問。錄取分三甲,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壹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琺,合稱“三甲鼎”;二甲若幹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幹名,賜“同進士出身”稱號。

問題三:科舉考試分幾次?考中後分別叫什麽? 科舉考試的內容

隋、唐、宋

隋煬帝時的科舉分兩科,壹稱明經,另壹稱進士。雖然唐代大大增加了科目數量,但明經和進士仍是選拔官員的主要科目。

明經科的主要考試內容包括帖經和墨義。帖經有點像現代考試的填充,試題壹般是摘錄經書的壹句並遮去幾個字,考生需填充缺去的字詞;至於墨義則是壹些關於經文的問答。進士科的考試主要是要求考生就特定的題目創作詩、賦,有時也會加入帖經。

唐高宗時代以後,進士科的地位慢慢超越了明經,成為科舉中唯壹的重要科目。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進士科考生需要發揮創意方能及第,而明經只需熟讀經書便能考上。而且進士科的評選標準甚嚴格,考上的人數往往只是明經科的十分之壹。當時曾有壹句說話:「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道出了進士科的難度。

另外,在武則天時代開始,亦設立了武舉考試,用以挑選武官。

宋代大部份時間的科舉內容與唐代分別不大,但王安石執政時,曾對科舉制度進行改革,把帖經、墨義和詩賦等考試都取消了,改為以經義 (解釋經書) 、論 (對時局的評論) 和策 (提出解決時弊的辦法) 作為考試內容。然而,蘇軾等人對該項改革提出了強烈的 *** 。

元代的科舉雖然對自身的統治影響不大,但它的內容卻有重大轉變。第壹是科舉不再分科,專以進士科取士。第二是考試的指定讀物有所變動。新的規定是,如果經義的考試內容包括四書,則以朱熹著述的《四書集註》作為主要的依據。

這兩項改動並沒有隨元朝而消亡,而是成為明、清兩代八股文的基礎。

明、清

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在鄉試及會試皆以四書的內容命題,要求考生以古人的語氣闡述經義,「代聖人立言」,用八股文作答。八股文有很多格式上的要求,極為講究形式。只有到了科舉最後壹關,用以決定名次的殿試,才會改為考時務策問。但是考生答策的內容很多時都並不重要,清朝的皇帝便慣以試- -的書法取定殿試名次的高低。

熱衷科舉的人只識四書五經,其它以外的知識,統統都成了「雜學」,很多讀書人都是壹概不通。諷刺科舉的小說儒林外史中便記載了這樣的壹個笑話:有人對明朝的進士- -開玩笑說:「今下如果是四川的蘇軾來考,文章亦只能是第六等了。」- -答道「蘇軾既然文章不好,考不上也罷了。」原來他竟然不知誰是蘇軾。

而就算是對四書五經的內容,科舉亦只要求因循前人的思想,以華麗詞藻作出合乎格式的漂亮文章;不求有獨立思考、創新見解。考生的實際見識和才學在八股文的要求下反而被忽略。於是不少考生索性舍四書五經,專門鉆研為應付考試而設,稱為“帖括”的八股文範文選刻本。當時壹些人稱八股文為「敲門磚」,意即考取功名後便可棄之如敝屣。曾經有人將八股文與「鴉片」、「纏足」並列,認為是荼毒中國人的三大害。

晚清時力主廢除科舉的康有為與梁啟超兩師徒,可算是壹對才學與考試成績不相乎的典型例子。

梁啟超十二歲便入學成為秀才,十七歲舉人,被稱為神童,算是科舉得意。但梁啟超中舉後自認「帖括之外不知有所謂經史也」,遇見康有為才發現原來自己壹竅不通,反而要拜老秀才康有為為師。相反,康有為書香世家,家中有- -,年少已熟讀經史子集古今典籍。雖然康有為名滿廣東南海,但他十六歲成秀才,獲貢生身分後卻是鄉試六試不售,失意科場二十載。三十六歲時方才時來運轉中舉人,得以與徒弟梁啟超壹同上京赴考,會試最終能以首名及弟成為會元,高中進士。

中國科學制度是中國歷史上的考試選拔官員的壹種基本制度。他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經隋、唐、宋、元、明、清。根據史書記載,從隋朝大業元年(605)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壹年(1905)正式......>>

問題四:科舉考試中考上鄉試的人稱為什麽 鄉試鄉試是明、清時在各省省城和京城舉行的科舉考試。照例每三年舉行壹次,逢子午卯酉年為正科,遇皇家有喜慶之事加科稱為恩科,由皇帝欽命正副主考官主持,凡獲秀才身份的府、州、縣學生員、監生、貢生均可參加。考試通常安排在八月舉行,因此叫\“秋試”。按四書五經、策問和詩賦分三場進行考試,每場考三天。舉人壹詞,在元代以前,是指各地舉薦進京參加會試的秀才;到明代,成了鄉試合格秀才的專稱。鄉試第壹名稱解元,讀書人成了舉人才有資格進入更高層次的會試。

問題五:科舉考試中中舉是通過了什麽考試 唐、宋時有進士科,凡應科目經有司貢舉者,通謂之舉人。

至明、清時,則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舉人可參加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壹次的會試,考中者稱貢士,經殿試合格後稱進士。

問題六:關於科舉制後期考試分為哪幾個階段進行考試考中者叫什麽 考試程序唐代進士科的考試基本上每年都舉行。宋神宗熙寧時仿周朝三年大比之意,定為三年壹考。明洪武十七年(1384)重又規定每三年舉行壹次,從此至清末成為定制。

考試的程序分為地方考試、省級考試和中央考試。

地方考試稱為院試。考生須先參加縣試和府試,取錄後再參加由中央派往各省的學道(或稱學政、學臺)所主持的院試。院試錄取者即成為所在地縣學(州學或府學)的生員,即秀才。

秀才由學政每年考試壹次,叫做歲考。在大比之年的前壹年,由學政主持舉行科考。科考成績列為頭、二和三等的前三名,準予參加次年在省城舉行的鄉試。鄉試逢子、卯、午、酉年舉行。鄉試錄取者稱為舉人,第壹名舉人稱為解元。舉人可於第二年進京參加中央舉行的考試。

中央考試的第壹步為在禮部舉行的會試,逢醜、辰、未、戌年的三月舉行。會試取中者稱貢士,或中式進士,第壹名稱會元。會試後,於四月二十壹日舉行殿試。凡貢士均參加殿試,殿試只考策問,依成績分為三甲(三等),壹甲三人稱“進士及第”,二甲若幹人為“進士出身”,三甲若幹人為“同進士出身”。壹甲第壹名稱狀元,如果鄉試、會試、殿試均考取第壹名(解元、會元、狀元),俗稱“連中三元”。壹甲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三鼎甲。

問題七:科舉考試中式是什麽意思 1、這裏的意思是“科舉考試合格”。《明史?選舉誌二》:“三年大比,以諸生試之直省,曰鄉試,中式者為舉人。”

2、簡介

科舉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由於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具有分科考試,取士權歸於中央所有,允許自由報考(即“懷牒譜自薦於州縣”,與察舉制的“他薦”相區別)和主要以成績定取舍三個顯著的特點。科舉制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壹年(1905年)舉行最後壹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1300年。

3、科舉制影響

積極影響: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權壟斷;提高官員素質與行政效率;保證了 *** 行政人員的來源,擴大了統治基礎;促進了社會穩定;有利於社會公平公正;有利於重學風氣的形成。

消極影響:使儒學成為統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隊伍壯大,但導致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對薄弱。

問題八:考中科舉在門口立的桿叫什麽桿? 桅桿。桅桿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產物,古時候壹旦考取了功名,就可以在自家大門左右對稱地建造兩根桅桿。

每根桅桿之上可以套鬥,而且套鬥的數量是很有規矩的,如果是考中了舉人,只能套壹個鬥,稱作“單鬥桅桿”,如果考中進士,就可以套二個鬥,稱為“雙鬥桅桿”,即民間說法是:壹鬥為舉人,二鬥為進士。

據考證,桅桿多在家族宗廟,屋前或陵墓前豎立,壹般高約5至6米,最高可達10余米,底座分四角,六角和八角等樣式,秀才底座鑿成四角,舉人為六角,進士和四品官位以上的為八角形狀。桅桿底座以八角為上等,桿身圓形,桿尾漸收,旗桿石壹般是為秀才表功,石桅桿的原型是筆。

問題九:科舉考試中各個級別的稱呼是怎樣的? 科舉職官

鄉試(錄取者稱為舉人,第壹名稱為解元)

會試(錄取者稱為貢生,第壹名稱為會元)

殿試(錄取者稱為進士,第壹名稱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