騫的讀音為 qiān,是壹個多音字。
在現代漢語中,騫主要有形容詞和副詞的用法,意為輕盈、飛快、敏捷等。同時,在古漢語中,騫還可以作為名詞使用,指的是壹種半騾馬。以下將詳細介紹騫這個詞語的發音、基本含義以及相關用法。
在現代漢語中,騫這個詞多用於詩詞歌賦、文學作品中,比如:《詠騫》、《騫沖天》、《烈騫飛》等。其中,“詠騫”是晉代王羲之所作,歌頌了壹匹神駿非凡的獸馬。
“騫沖天”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上陽臺》中,形容騫馬奔騰入雲,極其威猛;而“烈騫飛”則出自宋代文學家辛棄疾的《水調歌頭·丙辰中秋》中,描述了壹匹勇猛無比的戰馬沖鋒陷陣的情景。
此外,騫這個詞還可以用於形容人的性格或風格。比如說“騫皙輕舉”,指的是壹個輕盈靈活、行動敏捷的人;“騫翔矯矯”,則表示壹個氣度不凡、神采飛揚的人。在這些用法中,騫往往帶有壹種高尚、崇高、英俊等積極向上的意味。
至於騫的另壹種意思——壹種半騾馬,也曾在古代文學中出現過。比如唐代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中就有這樣壹句:“鎮峨岑,擁虎節,儼若冠軍奉先策。騎驄馬,蹇步搖搖紅霞月。”此處所指的“騎驄馬”即為騫。
據史書記載,騫是壹種野馬和騾的後代,具有騾的耐力和野馬的速度,能夠在丘陵地帶快速奔跑。因其體型苗條、輕盈飛快,常被王公貴族用來進行巡禮、遊獵等活動,被視為高貴品種。
除此之外,騫還有壹個特殊的義項,指的是中國古代壹種以蘆葦為材料制成的管樂器,也稱為“蘆管”、“竹漏”,屬於管類樂器中的吹奏樂器。
傳統的騫由數根尺長相同的蘆葦筒按壹定的順序排列加工制成,包括固定於筒前的“口子”、筒身、和筒後的“下關”,形如“壹張嘴、多個蟲鳴”的架構。演奏時,手捏住管身兩端,在筒前吹奏口子音孔,可以發出高亢悠揚、直達人心的音樂聲。
騫樂起源於漢朝,又稱為“漢韻”。據記載,當年匈奴向漢朝進貢,獻上了壹種用蘆葦制成的樂器,漢武帝聽到後深為喜愛,便讓樂師仿造制作,並加以改良創新。騫樂風格清新婉轉、具有濃郁的漢族文化特色,長期以來在中國古代宮廷、民間、軍旅等場合廣泛傳播和應用,並在現代演奏藝術中得到了精進和發展。
總之,騫這個詞有著多重的意義和用法,分別涉及到文學藝術、性格風度、動物品種和樂器類型等方面。對於不同的場景和語境,我們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具體理解和應用。